首頁 → 新聞頻道 → 頭條圖片 ![]() |
|
廈門市政園林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
日期:2008-12-15 來源:廈門廣播電視集團 作者:江山 丹丹 李海 我要評論()
廈門城市綠化(資料照片,jojo摘自互聯網)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在30年的時間里,廈門從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城市發展成為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經濟特區、國際花園城市和宜居城市。30年來,廈門的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市容市貌,生態環境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廈門作為海防前哨陣地,城市建設極為緩慢,基礎設施差,人居環境落后。在絕大多數老廈門人的記憶中 一條海堤 三條公交線路 幾條狹窄的道路就是改革開放前廈門市政設施的所有內容。30年過去了,隨著廈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 90年代初,廈禾路和疏港路的改造工程,開創了廈門城市道路大規模改造的先河。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市政設施的建設和投入。成功大道、仙岳路高架、環島干道、湖里大道順利通車,修建了富山、呂厝等多座跨線橋,打通了十幾條“斷頭路”,使城區道路網絡更加合理、完善。 200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廈門快速公交系統,并從今年8月正式開始營運。家住集美兌山的建筑工人朱建常常乘坐BRT往返島內外。朱建說,以前從家里出發到島內需要坐上一個多小時的車,中間還需要轉車,很不方便。 乘客 朱建:快多了 現在十多分鐘二十分鐘就到了,辦事情坐這個車就很容易。 BRT也成為了聯絡島內東西向交通的主要通道。 市政建設開發總公司總經理 李斯海:因為整個老城區沒有新建道路的空間,所以為了解決居住比較集中的市民的出行方便,在廈禾路、蓮前路、縣黃路修建BRT的工程,通過相關道路的配套相應的鏈接車輛,把周邊的這些出行的居民帶到BRT的主干道,這樣又能夠使市民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時由于它取代了多條公交線路,使得道路交通得到了大大緩解。 運營3個多月來,BRT的運營人數的最高紀錄不斷被刷新,現在非周末時每天客流量就有近14萬人次,而周末時更是超過了17萬人次。它的成功運行為破解“交通難”開辟了一個新思路。 圍繞我市環東海域大規模開發,市政建設者們也在大力推進島外路網的建設。隨著水瀏線、濱海西大道、海翔大道等項目的陸續完工,島外四區之間的環狀路網已基本架構成形。而新建的集美大橋、杏林大橋、和正在建設中的翔安隧道更是為廈門打通了多條跨海通道,將島內島外的道路交通網串聯為一體。每打通一條交通脈絡,就激活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力。在這些通暢的城市路網的依托下,廈門的經濟發展又將迎來新的騰飛。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