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 → 栽培繁育 → 常規繁殖 ![]() |
|
觀賞蕨類植物的繁殖技術[圖]
日期:2008-12-25 來源:南方農業 作者: 我要評論()
摘要:蕨類植物按其生態特點可分為陸生、附生、石生、藤本以及水生蕨類。觀賞蕨類植物的繁殖方法包括孢子繁殖、分株繁殖、珠芽繁殖、匍匐莖繁殖、組織培養法繁殖等。對各種繁殖技術作了介紹。 關鍵詞:觀賞蕨類植物;繁殖;組織培養
蕨類植物又稱羊齒植物,具有藥用、食用、觀賞、指示植物等多種用途。許多蕨類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觀賞性以其特有的株形、葉色、葉形、葉姿和葉韻而取勝,是重要的觀葉植物,可作為切葉材料或盆栽景觀。
1蕨類植物的類型
按照蕨類植物的生態特點將其分為陸生、附生、石生、藤本以及水生蕨類。
1.1陸生蕨類
陸生蕨類生長在土壤中,它在蕨類植物中占大多數。根據其對光照的要求可分為陽性蕨類和耐陰性蕨類兩類。陽性蕨類的種類較少,根據其形態的不同,又可分為從生型陽性蕨和散生型陽性蕨。耐陰型陸生蕨占陸生蕨中的大多數,它通常生長在密閉度較大的密林中,喜長在蔭濕的林下濕地上。
1.2附生蕨類及石生蕨類
附生蕨類具有肉質匍匐根莖,攀附生長于樹木的樹干或枝條的表面,或生長于棕櫚植物的葉腋間,完全脫離地面的土壤而生長。而石生蕨類是指生長在巖石上或巖石縫中的蕨類植物。在某些情況下石生蕨類和附生蕨類不易區分,但真正的石生蕨類是不會附生在樹干上的。
1.3藤本蕨類
藤本蕨類種類較少,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多為草質藤本,一般生長于局部微酸性的環境中。按其對光照的要求可分為陽性藤本蕨類和陰生藤本蕨類。
1.4水生蕨類
水生蕨類全部為陽性蕨類,在南半球較多,我國相對較少。水生蕨類可分為咸水型與淡水型兩種。我國咸水型種類有鹵蕨、尖葉鹵蕨等大型蕨,在觀賞應用中可作大型盆栽觀賞。淡水型蕨類按其生長特性又可分為挺水型與浮水型(如萍、槐葉萍、滿江紅等小型蕨)。
2觀賞蕨類植物的繁殖技術
2.1常規繁殖技術
2.1.1孢子繁殖
蕨類植物的有性繁殖靠孢子來進行,因孢子的特殊性,使其遠比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困難且復雜。
收集用于播種的孢子必須是成熟的孢子,采集孢子的最佳時期是孢子裹蓋逐步變褐、變黑,邊緣開始翻卷時,一般采集中、下部的孢子。采集時摘下有成熟孢子的葉,將其放在對折的紙中保存在溫暖干燥的環境下,不久就會有孢子在孢子裹破裂后彈出。注意采集時,勿混雜其他蕨類植物的孢子,保持葉片干凈。采集孢子后可用信封或干凈紙袋進行收集,并編上號,注明種類、采集地點、采集人、采集日期等。
孢子在播種前一般要過篩后消毒,將孢子用濾紙包裹浸入5%的次氯酸鈉溶液中5~10分鐘,無菌水沖洗5分鐘。或者在孢子未脫落時,將葉片浸入消毒液中消毒,經干燥再收集孢子進行播種。播種基質一般要求保水性好,通透性高。泥炭土、園土、素沙按2:1:1的比例混合效果較好。播種前可用蒸汽法對基質進行消毒。最適的播種時間是春末夏初。孢子萌發后,用噴霧器每天噴水2次,持續1周。當形成幼孢子體時仍要保濕,且每月增加噴施少量稀釋的液體肥。當具4~8片葉,葉長3~5 cm時進行煉苗,之后即可定植于盆中進行常規管理。
2.1.2分株繁殖
不同類型的蕨類有不同的分株方式,對于具有橫走莖的蕨類植物,分株是最有效的繁殖方式,分株操作也較為容易。將母株分成多個單獨的植株,剪掉大的根系、枯葉、葉柄及受傷部分,每個小株至少有1個芽,并使母株保持足夠的根狀莖。將小株栽培于排水良好的基質中并適當遮蔭,保持足夠的溫度和濕度。
2.1.3其它無性繁殖
除分株繁殖外,還有珠芽繁殖、匍匐莖繁殖、壓條繁殖及塊莖繁殖等。
2.2組織培養技術
在野外,蕨類植物通過孢子進行繁衍,生長地域受限,且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人們需求的增加,自然繁殖很難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蕨類植物的組培快繁將對其開發利用、規模化繁殖以及推廣利用起到關鍵性的促進作用。
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只需采集蕨類植物的少量孢子或一小部分營養器官,就能培育出大量的蕨苗。這對那些自然狀態下不產生孢子或只產生少量孢子,以及孢子萌發困難的種類的繁殖特別有效。
目前,國內外已組培成功的蕨類植物有幾十種,我國組培成功的蕨類植物有十幾種,其中桫欏是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鹿角蕨、荷葉鐵線蕨類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其他組培成功的蕨類植物還有鐵角蕨、星毛蕨、貫眾、鐵線蕨、卷橢、滿江紅、蕨、狼尾蕨、波士頓蕨等。2.2.1外植體的選擇及其消毒
蕨類植物外植體取材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晴天的下午,一般選擇易消毒的通風向陽處植株的莖尖和幼葉。消毒時先將材料用自來水沖洗一段時間,然后在超凈工作臺上用70%~75%的酒精浸泡20~30秒,立即投入0.01%~0.05%的升汞或2%的次氯酸鈉液中消毒3~5分鐘,用無菌水沖洗3次以上再接種到培養基中。
2.2.2培養基的選擇
從國內成功的例子來看,大多均以MS為基本培養基,少數以N6為基本培養基,國外也有采用B5、NH等培養基。但不同的蕨類植物對無機鹽分要求不一樣。在培養基中加入170~200 mg/L的NaH2PO4有利于大多數蕨類植物的組織培養。培養基蔗糖濃度2%~3%,pH5.4~5.8,瓊脂0.7%左右。其采用的激素,細胞分裂素類用BA和KT,濃度一般為1.0~5.0 mg/L:生長素用NAA、IBA等,也有用2,4-D的。所加激素能誘導根的分化并促進細胞生長,與細胞分裂素結合使用時,有利于提高增殖速度。
2.2.3愈傷組織的誘導增殖分化
在觀賞蕨類植物的組織培養中可以通過以下3種途徑來實現大規模快速繁殖。
(1)誘導形成愈傷組織,再通過愈傷組織增殖分化形成種苗,通常用細胞生長素配合細胞分裂素來誘導。
(2)先誘導成綠色小球GGB,然后再用GGB來增殖分化形成叢生苗,一般用適量的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組合。GGB是一種綠色的球狀體,其結構與愈傷組織不同,類似蘭花的原球莖。
(3)誘導外植體在培養基上形成芽或叢生芽,然后通過芽來大量繁殖。
生根培養一般采用1/2MS培養基+0.5%~1.0%的活性炭,有利于根分化。對于生根難的種類有時還加入0.1~0.5 mg/L的NAA或IBA等促進生根。蔗糖濃度一般降為1%~2%。
培養條件一般溫度在25℃左右,光照12~14小時/天,光照度1500~2000lx。
2.2.4試管苗的煉苗和移栽
試管苗生長在高濕、恒溫、低光照度、完全營養供給的特殊環境中,植株幼小且處于異養狀態,為防止環境條件巨變所帶來的影響,移栽前必須煉苗。
一般等到莖、根都長到3~4 cm長時,打開瓶蓋在室溫下煉苗幾日,洗去根部培養基,將小苗移栽到經過消毒處理的特定培養土(用珍珠巖和泥炭土混合物,1%多菌靈消毒)中。移栽前期要適當遮陰,并加強水分管理,一般溫度為25℃左右,濕度為75%~95%。經過十多天后可將小苗移入大田栽種。 (李柯 王力超 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
![]() 切割蕨類植物增生幼葉
![]() 切割蕨類植物分生組培苗
![]() 蕨類植物組培苗生根
![]() 組培苗移栽上盆后成活,并在其根狀莖上發出新芽形成拳狀葉
![]() 狼尾蕨完整植株呈現優美姿態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