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 → 植物動態 ![]() |
|
中國特色花卉產業的發展之路
日期:2008-12-30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何小唐 寇亞琴 我要評論()
關鍵詞3 合作社 隨著花卉產業國產化進程的加快,單個農戶分散種植已經很難適應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花農合作組織應運而生。 “統一設施、統一技術、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率先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貢縣斗南村成立的花農生產合作組織,首次提出了合作社“五統一原則”,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各地新型農業合作社的基礎模式,也是廣大花農渴望合作社再度繁榮的內因所在。合作社的出現,與我國花卉產業長期以來處于小戶經營、分散種植、缺乏整體優勢不無關系。在我國鮮切花生產大省云南,70%的鮮切花生產集中在農戶手中,這種由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組成的生產模式,根本無法適應當前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的發展要求。回想起過去20多年來的種花經歷,云南省晉寧縣中和鄉花農袁瓊芝感慨萬分:“過去種花就像是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種菜,想種什么就種什么,想怎么種就怎么種,種好了能賣個好價錢,種壞了只能自認倒霉。我們既要摸索種花技術,還要選品種、跑市場,就算種出了好花,可還要擔心賣不出去。如今,我們自發組織當地30多戶非洲菊種植戶成立了非洲菊聯合體,種植面積達到了100畝。從產前、產中到產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花農的種花水平普遍提高,部分產品還出口到國外,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啊!” “合作生產、聯合經營”的生產模式,使越來越多靠單打獨斗的花農自發地走向聯合。2004年2月,云南省花產聯在昆明和玉溪對花農合作組織所做的調查顯示,當時昆明、玉溪兩地花農合作組織大約20個。隨后全國各地由農戶自發形成的花農合作組織層出不窮,成為我國花卉產業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大體分為:緊密型聯合體、以種植大戶為龍頭的產銷聯合體、松散型聯合體、技術型聯合體以及股份制聯合體五種形式。僅云南省就先后出現了玫瑰聯合體、百合聯合體、非洲菊聯合體、黃鶯產銷合作社等120多家花農合作社,種植規模占云南省鮮切花種植面積的半壁江山。 目前,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花卉合作社已有幾百家,它的出現絕非一種偶然現象,而是花卉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盡管這種由農戶自發形成的合作組織還存在諸多不足,但他們在花卉生產和流通中所發揮的作用值得肯定。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