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工程頻道 → 精品工程 ![]() |
|
2001人居環境獎之太原汾河環境改造工程
日期:2009-01-16 來源:中國人居環境獎辦公室 作者: 我要評論()
汾河太原城區段蓄水美化工程即汾河景區,是太原建設史上一項規模最大的治污、治水、美化環境工程;也是提高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實現城市率先發展、拉動太原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生態建設項目。 一、建設背景 汾河是貫穿太原南北的一條重要河流,是黃河的一級支流。70年代后期,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汾河太原城區段污染日趨嚴重,河道淤積,雜草叢生,地表水斷流,地下水水位下降,沿岸26條邊山支溝日排入河道的污水量達50萬立方米,汾河蛻變為城市排污溝,沙塵暴的頻發地,太原成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二、建設目標 1997年以來,太原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開始組織專家研究治理方案。該項目以防洪、治污、蓄水、綠化、生態、文化等環境綜合整治為目標,以治水為核心,最終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形成生態園林景區。 三、工程概況 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于1998年10月正式啟動,經過近10年的治理建設,形成了北起森林公園西門南至南內環橋下游125米,全長8.4公里的市中心綠化長廊,其中勝利橋至南內環橋6公里的蓄水工程于2000年9月竣工并對外開放,勝利橋至森林公園西門長2.4公里的人工濕地工程于2007年10月對外開放。工程總投資5.5億元,其中首期工程4.2億元,汾河濕地公園1.3億元。 四、取得的成果 作為太原市一項重大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汾河蓄水美化工程的建成,對保護和改善市區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成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典范。 (一)生態效益 1、凈化了空氣。汾河蓄水美化工程形成的大面積綠地,改善了城市的呼吸系統,2007年太原市的空氣Ⅱ級天氣達到267天。 2、防風固沙,防止二次揚塵,調節氣溫。 3、提高了污水處理能力,改善了水體環境。現在通過排污暗涵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凈化后再通過中水管回送上游,實現了水源的永續利用。 (二)社會效益 為市民提供了與自然和諧共處、健康發展的空間。景區開放以來,連續組織多種新穎、有趣、健康的活動,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汾河景區已經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做法與經驗 (一)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工程最初主要是治污和防洪,在規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目標。在市民的積極參與下,把環境綜合治理作為總目標,并逐步上升為城市發展的戰略方針。 (二)實現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由于城市環境問題涉及到城市經濟建設發展的諸多方面,單一目標環境治理計劃往往收效不大。該項目結合防洪、治污、蓄水、美化、生態、文化等多項內容進行規劃設計,重點強調項目的綜合性,兼顧城市功能、環境生態和城市美學藝術等要求,最后形成集防洪排污、園林綠化、健身娛樂、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開放性生態景區。 (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在4.2億元的工程總投資中,主要依靠市政府的資金投入。同時,百萬軍民義務勞動為工程節省資金近3000萬元,市民義務募捐資金近300萬元。 (四)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該工程在太原的建設史上,是一項市民參與最多、受益最大的工程。為了圓滿完成這項耗資巨大、技術復雜的綜合整治工程,我們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各界自發組成青年自愿者組織、文藝演出隊、居民以捐款捐物、義務勞動和植樹等力所能及的行動來支持這項浩大的工程建設。 六、獲得的榮譽 2001年12月,建設部授予該項目“中國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2002年5月,聯合國人居署決定評選太原汾河景區為“2002年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稱號獎”。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