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柏林禪寺[河北石家莊]
柏林禪寺位于河北省趙縣縣城東南角的柏林禪寺始建于東漢未年(公元三世紀前后),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以古觀音院而知名,宋代稱為永安院,金代叫柏林禪院;至元朝,在一份皇帝給寺院的圣旨中,"柏林禪寺"這一名稱才開始出現,那時候寺院柏樹成林,所以有"柏林"一名。 從現存有限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柏林寺在古代一直是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有一塊金代的石碑"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記載了有三千多在家信徒出資參予的一次塑造佛像的活動,其中也有一些小寺院。元代初年,有三朝皇帝頒旨詔令地方軍政保護這一佛教圣地,免征其賦稅,而現在仍巍峨聳立的趙州塔也是元代在皇帝的恩準下修建的,上面并刻有元文宗給趙州禪師的封號。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管理趙州佛教事務的衙門--僧正司都設在柏林寺。有時候柏林寺的住持同時又兼任僧正司的僧正--一種八品的朝廷命官。 柏林寺歷史上的高僧多如煙云。影響較大、現在還為我們所知的有唐朝的趙州禪師,宋代的歸云老人,元代的月溪禪師,魯云禪師等,其中趙州禪師則是一位光照古今,化被中外的禪門巨匠。 1988年5月12日,國務院批準柏林禪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交省佛協管理,并逐步籌資修復。住持凈慧大和尚沿門托缽,得十方布施,經過十幾年的修建,一座占地80畝、建筑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嶄新的柏林禪寺在一片廢墟上拔地而起,先后修建起普光明殿、山門、鐘鼓樓、觀音殿(含藏經樓)、禪堂(含法輪閣)、問禪寮(含懷云樓)、開山樓、云水樓、指月樓、會賢樓,這些建筑,紅墻黃瓦,雕梁畫棟,古樸莊重,氣勢宏大。 坐北朝南的山門上,高懸著生前擔任過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題寫的“柏林禪寺”匾額。門兩側掛著中國佛協副會長、河北省佛協會長、柏林禪寺方丈凈慧法師撰寫的對聯:“寺藏真際千秋塔;門對趙州萬里橋! 全寺主殿普光明殿占地435平方米,為木結構單檐宮殿式建筑,上覆以黃琉璃瓦,氣勢雄偉。殿內供奉著高3米、重達10噸、用大理石雕造而成的釋迦佛坐像和其他神佛雕像。普光明殿通過一條約7米寬、100米長的石板路與山門相連,路兩旁設置了六對仿唐石燈幢,植有近萬平方米的草坪,新栽的300余株柏樹與十幾株歷盡滄桑的千年古柏交相輝映。一進山門,就踏入清凈佛地,與山門外的塵俗世界形成鮮明對照。 穿過普光明殿便是觀音殿。該殿結構、外形與普光明殿相似,但分為兩層。一層供奉用千年古柏雕成的觀音像,二層為藏經樓,供有新印的《龍藏》一部。 隨著一座座殿宇相繼落成,這處初具規模的佛教圣地,在大陸宗教界大放異彩。如今,柏林禪寺有穩定僧眾30人,從1993年開始,每年都舉辦生活禪夏令營,一些外國僧侶和學者不斷前來拜訪甚至長住,有的還慕名參加生活禪夏令營。 現寺內普光明殿右前方聳立著的古塔,是趙州古佛從諗禪師的舍利塔,因其在柏林禪寺內,故俗稱柏林寺塔。該塔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塔建于元代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磚木結構,平面呈八角形,七級,高約33米。整個塔身坐落在堅固的方形臺基上。1997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資百萬元,將此塔修整一新。經過修整的柏林寺塔,“較之昔日,雖非新構,亦美輪美奐,典雅莊嚴”。 今日的柏林禪寺,殿堂設施完備,佛事活動井然,中外僧侶、游人絡繹不絕,已成為一處環境美、教風正,集佛教活動、佛學研究、佛教教育及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典范寺院。 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始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F住持為中國佛教學會的副會長凈慧。柏林寺中的萬佛樓可容納千人同時上殿,為世界第一,寺內也可同時容納數百名進香者食宿。 柏林禪寺位于趙縣縣城內,在石家莊南45公里處。 柏林禪寺將于2003年9月6日舉行開光儀式,為了控制當日人數,門票為100元(平時不收費)。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