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濕地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濕地瑪曲的生態悲歌
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鳥類被路過的汽車撞死 盛夏,甘南草原牧草茂盛地生長、翠綠欲滴,尕海湖水天一色,波平如鏡。藍天碧水間,黑耳鳶在尕海湖上空盤旋,棕頭鷗、鳳頭鸊鷉等鳥類在湖面上來回穿梭、捕食嬉戲。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尕海保護站副站長張勇說,這是他在保護站工作六年多以來見過的候鳥聚集最多的一年。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境內,是我國少見的集森林和野生動物型、高原濕地和野生動物型、高原草甸和野生動物型三重功能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是黃河重要支流洮河和嘉陵江重要支流白龍江的發源地,是黃河的重要補水區和引洮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特別是尕海濕地,是我國特有高原濕地類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據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袁峰曉介紹,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尕海湖先后三次出現干涸,此后國家加大了對尕海湖濕地的保護力度。當地政府和保護區管理部門通過采取筑壩引水、核心區圍欄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的生態保護措施,尕海湖區周邊60%以上已經干涸的山泉恢復出水,尕海湖面積由上世紀90年代的480公頃恢復到現在的2170公頃,為原來的4.5倍,尕海濕地出現恢復性增加。 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尕海濕地水草豐茂、水生生物豐富,常年棲息在尕海湖邊的一些珍稀鳥類數量也在增加。袁峰曉介紹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從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今年的319只,約占全國分布總量1800只的17.7%;另一種珍稀鳥類黑頸鶴成群在這棲息、越夏繁殖,從2004年的1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只,尕海濕地成為黑頸鶴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記者在尕海湖采訪時,由于珍稀鳥類黑頸鶴正處繁殖期,無緣得見黑頸鶴的曼妙身姿,僅看到鳳頭鸊鷉的成鳥領著幼鳥在湖面上學習捕食技巧。 袁峰曉欣喜地談起保護效果的同時,也直言他還有一些煩惱。他的煩惱就來自于他腳下的道路。沿著湖邊穿過的尕瑪公路是當地兩個縣城間的重要通道。“尕海湖邊,是屬于這個保護區的核心區,應該是鳥兒的領地,但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鳥類被路過的汽車撞死。” 這條公路對于棲息在湖中、湖周圍的鳥類造成的干擾不僅如此,袁峰曉還列舉了這條公路的種種壞處。因為這里是在甘南旅游的必經之路,許多游客都會在此停車觀景賞鳥,但一些游客也會把塑料瓶之類的垃圾扔進尕海湖的圍欄里。 張勇也告訴記者說,自己在保護區工作六年多了,常發現公路上往來不斷的大巴把此處當成中途傾倒垃圾的地方,汽車的喧鬧聲也嚴重影響了鳥類的正常棲息,一些鳥類不得不往外遷徙,他就曾經在尕海湖發現兩個廢棄的鳥巢,為此感到非常痛心。 “要保護這些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就要把這條公路挪開。”袁峰曉告訴記者說,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政府投資4.7億元準備把從尕海湖中心地帶穿過的尕瑪公路改道至保護區的實驗區邊緣地帶,項目有望于今年下半年開工。 生態移民的搬遷費用無異于天文數字 在甘南草原一些生態項目的核心區,為了減少生態壓力,就必須把項目核心區內的游牧民全部整體搬遷出去。在當地,他們被稱為“生態移民”。 為了給尕海湖邊的鳥類一個樂園,尕海湖邊的鄉政府、醫院、學校、獸防站已從保護區的核心區遷出,下一步300多戶當地牧民從核心區全部遷出。尕海鄉秀哇村牧民尕爾藏就是其中已經搬遷的一個。 今年63歲的尕爾藏從小就生活在尕海湖邊,尕海湖里的那些鳥兒伴隨他從少年到老年,和其他生活在湖邊的藏族人一樣,他對這里充滿了特別的感情。當上世紀90年代,周圍生態破壞,尕海湖3次干涸的時候,他說自己很傷心,所以對于自家搬遷保護這里的生態,他心理上很樂意。 尕爾藏的新家離周圍一個政府規劃建設牧民聚集點只有幾百米的距離,來到新家以后,他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特別是就醫和小孩上學都比以前便利。 記者采訪時在尕爾藏的周圍家庭里,還看到了太陽能光伏電源、牛糞作燃料的鍋灶、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質桌柜、整潔的床鋪,一些藏區群眾為記者演示了打開“稀罕物”———液晶電視的全過程。 搬遷之后表面生活的幸福并不能掩蓋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那就是搬遷的花費。在當地要建設一院能基本滿足藏區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房子,花費至少在10萬元以上,而國家對于遷出后牧民建房的補助標準只有戶均1.6萬元。這就意味著當地群眾每戶至少要自籌資金5到8萬元,對于人均年收入剛剛超過2000元的當地農牧民而言無異是一個“天文數字”。 記者采訪時還了解到,搬遷之后對牧民的生產影響也很大。搬遷的目的是為了減輕草場的生態壓力,可減少了放牧的牧民們沒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也將難以保障。 甘南州政府的統計顯示,近5年來當地通過實施國家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生態移民1.6萬人。此后甘南州計劃借助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采取集中定居、村社定居、牧民承包草場上定居等模式,實施游牧民定居3140戶,并力爭在三年內,實現14524戶游牧民定居。 在采訪時,當地許多干部建議國家應該提高遷出牧民的建房補助標準。瑪曲縣政府還建議中央財政應該為遷出牧民發放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補助,使遷出的牧民原有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持并有所提高。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