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專家摸清秦淮水系植物“家底”
經過整治,南京的秦淮河兩岸青翠滿目,不過在專家眼里還有不少遺憾。金陵科技學院園藝學院的童麗麗老師和她的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基本摸清了母親河水系植物群落的“家底”,他們提出,鄉土樹種的配置目前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讓沿岸的風景陷入地域特色不明顯的尷尬。
郊區岸邊一株垂柳已得了黃化病,枯枝也沒有處理,眼尖的市民一眼就看到了。 宋 嶠攝
11個樣地調查 藤本植物太少 北安門橋、西長干巷、玄武湖畔、莫愁湖畔、石頭城公園、大廠區、江寧竹山橋、小桃園、東水關、六合青龍橋和河西濱江大道,選取這十一個地點為樣地,每個樣地兩岸各200-400平方米的范圍內進行調查。 “11個樣地中栽培和野生的植物達到135種,分62科118屬。”童麗麗介紹說,通過調查發現,只有北安門橋、西長干巷、大廠區、東水關和河西濱江大道的五個點具有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復層結構,其余地段均缺乏藤本結構,“少的主要是觀賞性強的藤本植物,像最典型的就是大廠地區配置了紫藤。”童麗麗表示,城市園林綠化的用地面積愈來愈少,充分利用藤本植物進行垂直綠化,有利于拓展綠化空間,增加城市綠化量和改善生態環境。大廠區域配置的紫藤長勢比較好,觀賞效果佳,有的區域盡管也有野生的爬山虎、小果薔薇,或者打碗花、何首烏,但因為是野生的缺乏養護,“營養明顯不良”,形成的景觀效果欠佳。城里養護較好 郊區雜草叢生 兩岸植物無論是配置還是養護“重城區”的現象非常明顯。東水關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物種豐富指數最高,“莫愁湖畔和小桃園名列第二、第三。”童麗麗表示,地處相對偏遠的地區,物種群落結構相對單一,個別地段只有喬木層,下層一般只有草坪,中層植物和地被植物非常少,無論景觀效果還是生態效益相對較差。 “城區內水系綠化帶的管理程度明顯好于偏遠地區的水系綠化帶。”童麗麗說,調查中,城區的植物大多精神抖擻,一片生機勃勃,一看就知道養護比較到位。而到了郊區,像在江寧、六合,一路雜草叢生,當初新建時景觀效果比較好的痕跡還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缺乏有效的養護與管理,喬木灌木不及時修剪顯得雜亂無章,“各種植物病蟲害也增多,長勢比較弱,景觀效果降低了不少。” “并不是所有的野草都要清楚的。”童麗麗認為,為了美觀,兩岸不少地段都種上了草坪,調查中發現,有大量的本土野生濱水地被植物其實也具有觀賞性,“像蛇莓和早落通泉草等,原生態的不僅值得一賞,也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樹種太少 因為樹種難買 在對喬木層的調查中可以發現,秦淮河兩岸主要的喬木達到14種,其中最常見的落葉喬木是垂柳,香樟則是最常見的常綠喬木。可是鄉土樹種非常少,只看到楓楊、楝樹兩種的“身影”,只占喬木總數量的13.33%。 童麗麗建議,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可以在兩岸大量種植鄉土樹種,突出地域特色。“很多鄉土樹種都是濱水植物,在水邊能長得很好,像喬木的有臭椿、楝樹、河柳、烏桕等。”她說,草本的慈姑、香蒲和菖蒲等也非常合適。因此,建議在今后秦淮河沿岸的開發建設中,距離河岸較近的地帶,可以多種植一些鄉土樹種。 “秦淮河綜合整治是2002年開始的,那幾年想過要多種鄉土樹種,但是不具備條件。”一位參與秦淮河風光帶建設設計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鄉土樹種是經過數千年來由自然和人為的優勝劣汰而留存下來的。能夠在南京自然生存下來,肯定是適合南京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的。作為一種生態資源,用于營造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是大有作用的。 但因為沒有很好的經濟效益,苗木市場上鄉土樹種缺乏種源供應,“我記得當時除了欒樹、櫸樹等常見的樹種普遍種植外,其他一些樹種很難大批量購買到。”該人士回憶說,而像南京椴這些稀少的鄉土樹種根本“無價”也“無市”。 不過,隨著這兩年的發展,特別是南京在行道樹以及其他各種綠化建設中越來越重視鄉土樹種,刺激了苗圃市場,很多鄉土樹種開始得到推廣。“像南京去年做了個調查,31個樹種最適合做行道樹,南京椴、臭椿和櫸樹等鄉土樹種占了一半,今后綠化建設中會越來越多地使用鄉土樹種。”該人士介紹說,這些消息對苗圃市場而言就是商機,“這兩年鄉土樹種的種源明顯多了起來,具備了這樣的條件,秦淮河兩岸的綠化確實需要再多一點‘南京產’。” 實習生趙 雯 本報記者 楊 娟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