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觀點評論|規劃設計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評論]誰的城市?
當城市變成主題公園 在漫游內地城市的過程中,李照興發現,像前門大街這樣的“復古”與央視新址那樣的“前衛”,已經成為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代表。而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的“示范作用”,更是帶動了全國范圍內爭相興建城市地標的熱潮。 “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地標嗎?”在沙龍上,李照興提出的這個問題,得到了來自各地讀者的共鳴。 一位來自江蘇的媒體記者說,幾年前,南京設計“1912酒吧街”,號稱要弘揚民國文化,實際上處處在模仿上海的“新天地”。最終酒吧街只是繞著總統府蓋了一圈房子,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民國舊都的特色,弘揚的只是上海的二手懷舊。沒想到的是,這個盜版的“新天地”又很快被二三線城市克隆,江蘇各地相繼出現了“無錫1912”“揚州1912”…… 一位剛從南方回到北京的樂評人說,他在深圳看到了造價21億元人民幣的市民中心廣場,卻沒有看到市民。廣場上沒有遮陽傘,沒有休閑坐椅,沒有小賣部;沒有時尚的年輕人在那兒邊彈邊唱,沒有老頭兒老太太們在那兒跳舞,也沒有市民散步納涼。 一位來自青島的讀者說,近幾年青島籌備奧帆賽,海邊一帶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往老城走,建筑還是越來越破,老城區完全沒有從中受益。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整個青島就是一塊鑲著金邊的抹布”。 實際上,在奧運會前后,李照興也曾特意考察過青島。通過對比,他得出結論:奧運會并沒有改變這座城市。“新的設施跟原來的城市沒有太大關系,老城和新城還是隔絕的,出行仍舊是個問題,作為游客,很難從老城舒服地走到海邊。” 兩次青島之旅讓他想起了同為海邊城市的西班牙瓦倫西亞。據李照興介紹,那里原本有條河穿過城市,后來干涸了,于是規劃者把河道變成了公園和草地。置身那座城市,完全可以做個漫步者,很悠閑地從舊區走到新區,再從新區走到海邊。 更重要的是,保護傳統并不影響瓦倫西亞成為聞名世界的現代都市。被譽為“瓦倫西亞之子”的建筑大師Santiago Calatrava就在通往新區的河床上打造了5棟深具未來感的建筑,包括宛如地面開花的水族公園、遠看像頭盔近看像鯊魚嘴的歌劇院、以眼睛為造型的3D立體電影院,以及一個步道公園和一座應用科學館。 李照興認為,這些設計會使游人得到一種從老舊的傳統漫步到現代化國度的體驗,同時很多當地人在其間自在地工作生活,也會讓游客產生一種感覺:這個城市是屬于我的。反觀青島,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只會在海邊走走,而且越走就越覺得“這座城市不屬于自己”,看著那些被圍墻阻隔的別墅和海景房,感覺像“走進別人家的院子”。 李照興習慣把這類理想中的城市稱作“common sense city ”(常識城市),這些城市在滿足人們生活的基礎條件方面是一致的。他覺得這里面包含著理想城市的發展軌跡:從前現代,到現代,再到后現代城市。也就是說,先有城市差異,隨后通過文明建設及城市人的改變,達到每個文明城市都共通的common sense。有此共通的基礎下,才再去發展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將成為城市的特色。 在李照興看來,中國城市的問題,是還沒有共通性的基本標準,就直接跳到了差異性和奇觀性。結果,每個城市都變成了主題公園。 后奧運時代與世博會猜想 2004年之后,李照興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北京,這讓他得以親身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中國速度。“無論是交通也好,建筑也好,街道衛生也好,都因為奧運會壓縮在很短的時間里面,所以很多東西可能不那么完美。” 他把當下這座城市的狀態比作“正在享受事后煙的男人”——高潮已經過去,等著恢復常態,重新尋找回自己的節奏。 李照興和他的朋友們有些懷念1996年到2002年間的北京,“彼時猶見胡同落日圓,晚風或晨光中人們腳步尚算悠閑。而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那時藝術和文學的地下狀態:藝術尚未完全生意化、詩人尚未開始給房地產商作秀、樹村(北京搖滾樂基地)仍然存在、我們還有時間和力氣去未名湖打雪仗……今天的北京明顯急促得多,十幾個大型樓盤在趕工,要拆的胡同與小區迫不及待。我們卻再找不到起步1.2元的廉價的士。” 有時候,李照興也感嘆自己對城市的書寫已經跟不上城市本身發展的速度。《潮爆中國》的繁體版是在奧運會之前出的,等出簡體版的時候,他不得不把很多關于后奧運時代的觀察放了進去。比如怎么善用“鳥巢”,真正把它變成北京市民能夠享用的公共空間,而不是僅僅成為游客合影留念的對象。 在李照興看來,應該把過去幾年為趕迎奧運會的超速發展穩定下來,不再從大的角度著眼,轉而關注到城市的細節。譬如街道的寬度、流向、便利店的多少、店鋪與休閑空間的分布等。這些細節,都是在趕工的時候被忽略的。 與此同時,他也開始了關于上海世博會的猜想。“2010,以往當它是個科幻電影的代號,曾經是那樣遙遠。” 幾個月前,李照興走過上海盧浦大橋兩岸,看到的仍是無數咖啡色的破舊廠房,使他不能相信效果圖上的場景,將成為2010年這個城市的真相。 “但誰都不會懷疑中國的進度會趕不上。”他說,問題是世博會留下的偉跡,普通市民可以享用嗎?真能像口號中所言,“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嗎? 李照興在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公布的計劃書上看到:它有節能、注重環保的建設策略重點,包括江水循環降溫技術、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等節能技術;它要展示城市的散點綠化的重要性;它也要顯示有效率的運輸及人流系統,包括要在園區內發展類似巴黎的單車租借計劃,將來亦鼓勵區內的生活可通過單車來解決擠擁和環保問題…… 但這位城市生活的體驗者,始終對紙上的東西存疑。 他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磁懸浮快速列車,其建造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浦東機場到上海市區的快速交通問題。然而從實際運作情況看,它只把人送到另一個地鐵入口,一個造價90億元的項目遠不及香港和北京的機場快軌實在,在更大程度上卻扮演著觀光項目的角色。“有必要用世界上最快的陸上速度跑那個7分鐘嗎?”李照興問道。 在他看來,真正的城市書寫,不是歷史,不是理論,不是規劃,而是每個人真實的城市體驗與生活。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