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科技頻道 → 園林知識|園林科技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揭秘神奇植物漢麻:可做防彈頭盔防毒面具
漢麻,一種古老的植物,素有"天然纖維之王"美譽,由它制成的服裝衣飾具有吸濕、透氣、舒爽、散熱、防霉、抑菌、抗輻射、防紫外線、吸音等多種功能,既可軍用又可民用。大面積推廣種植,可有效緩解我國纖維緊缺的現狀,為解決"三農"問題闖出一條高附加值的新路,其優良特性將為未來軍人吃穿住用帶來革命性變化。 漢麻,一種神奇的植物,在他們手中,浴火重生一般變成各種軍用服裝、高檔服飾的原料,有望改變當今世界紡織品結構;將來還可能成為石油、煤等礦物替代品,減少能源消耗造成的環境污染。 漢麻,一種生態環保、可再生的多用途植物,在他們手中,經過脫膠、抽絲等工序,變成像白花花的棉絮一般,既可毛紡,又可棉紡,還可混紡,且成本低廉。 20年不懈奮進,裁得云錦織霓裳的"魔術師"們,就是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 "國紡源頭,萬年衣祖"—— 穿越歷史續寫傳奇的植物 漢麻,又名線麻、寒麻、火麻等,別名稱謂多達十余種。 史書載,麻起源于中國,是人類最早用于織物的天然纖維,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美譽,其種植歷史至少有8000多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我國麻紡織技術就已成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色蟬衣"等大量麻紡精品,已成為麻紡工藝發展史的里程碑。西漢時期,麻紡精品與絲織精品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東、地中海、歐洲,繼而走向世界。麻織品運用到官吏和宗教的服飾上,被賦予一種神圣祥瑞的力量,為世人膜拜。 近代以來,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以及工業合成纖維的出現,古老的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南方邊境戰事猶酣。由于氣候潮濕,許多官兵患有腳氣、股癬、爛襠等疾病,有些部隊患病率竟高達90%,直接影響著指戰員的身心健康和戰斗力。鑒于此,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開始尋找一種適合軍用服裝的新型紡織纖維材料。經過大范圍篩選和調查,漢麻以其奇特的性能,很快被列入首選。軍需所及時研制開發的抗菌防臭襪、高腰作訓鞋和內褲等產品,有效地解決了官兵疾患問題。 隨著對漢麻研究的深入,專家們發現這種神奇的植物可謂渾身是寶:漢麻的排濕性是純棉的3倍,漢麻面料可在1小時內將附著的細菌殺滅;漢麻織物可屏蔽95%以上的紫外線,在370℃高溫時不褪色,在1000℃時不燃燒,具有極佳耐熱、防紫外線性能;漢麻韌皮可用于紡織;漢麻稈芯經研磨可生產木粉、制造活性炭、生產漿粕用于造紙;麻葉、麻花、麻根可提取藥物,有止血、散淤、解毒、安胎等功效;麻籽仁可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竟高于深海魚油;漢麻稈芯吸收甲醛是松木的11倍,且具有分解化學有害氣體的特殊功能。 而當時,漢麻的"金貴"仍處于"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實驗室階段。 進入新世紀,我國紡織業異軍突起,一躍成為世界紡織服裝大國,紡織品出口創匯順差最高時占到我國的70%,但同時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原料消耗國。羊毛原料50%、棉花35%依賴進口,它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紡織品出口附加值降低,每出口一噸紡織品僅創匯4000美元,而同期的美國可達1.7萬美元-噸。 隨著纖維資源的緊張,人們的審美理念也在發生位移,那種以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化工產品并不被看好,取而代之,追求環保、崇尚自然重新成為時尚主旨。 尋求一種具有自主產權的新型纖維資源,對中國紡織行業不僅是解燃眉之急,更是一次涅槃之旅。古老的漢麻,再次激發了人們無盡的遐思。 為破解"三農"難題闖出新路—— 漢麻是軍民融合的新寵兒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土地資源日漸缺乏成為構建現代農業的最大障礙之一。怎樣讓"渾身是寶"的漢麻為破解"三農"難題出力呢? 2004年,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專門成立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由張建春副所長領銜多位專家,首先完成了漢麻的改良育種。此后,中心聯合國內有關科研院所,進行了大量艱苦細致的探索,包括漢麻種植、漢麻加工等專項技術研究。每一次闖關奪隘都如同到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走上一遭。5年多的攻關終于研制成功了機械脫膠軟麻設備、閃爆加工設備、生物脫膠、高溫蒸煮設備、分纖漂洗、液氨整理設備和纖維分級梳理設備及相關的工藝技術。 采用新工藝方法開發出的漢麻纖維除保持了麻原有優良性能外,還具有纖維長度長,柔軟舒適的性能;利用該纖維可以紡出60Nm的優質純漢麻紗線,而且可以與棉、莫代爾、天絲等其他任何材料進行混紡。軍需所專家們20多年的不懈求索為漢麻的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實現纖維資源產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據了解,一季漢麻稈芯的產量相當于一年速生林,其韌皮纖維產量每畝可達100公斤以上,比棉花高50%。這種產能的表現形式還包括在我國各地都能種植,特別適合種植在山坡地、荒地和鹽堿地等,不與糧、棉、油爭地。 由于漢麻自身含有多種特有化學成分,具有較強的抑草抑蟲害功能,因此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需要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對環境沒有任何污染。 諸多優良"天賦"使得漢麻產業化的第一步——種植,成為保護土壤的可持續利用價值,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新型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2006年,云南西雙版納設立漢麻生態農業基地,一期種植了3萬畝漢麻。現今,從云南的紅河、石林到北方的通遼、呼倫貝爾,漢麻種植的范圍迅速擴大。2009年我國漢麻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伴隨著種植業的蓬勃興起,這些地區經濟得到了發展、農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根據產業發展計劃,到2020年,我國漢麻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萬畝,可實現100萬農民就業,每年可為國家提供100萬噸漢麻韌皮纖維、500萬噸木漿、20萬噸高檔食用油,增收1000億元,有望使300萬貧困人口脫貧。 2006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云南視察漢麻基地時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示"務必把這件利國、利軍、利民的事辦好",并要求實現產業化。總后有關部門堅決貫徹總書記的指示,對漢麻產業的發展給予了長期的支持。 2007年4月,在總后技術指導下,中國紡織行業龍頭企業雅戈爾集團與宜科科技共同投資2億元,在云南組建了漢麻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現已達到年產漢麻纖維5000噸的生產能力,一條從漢麻的種植、纖維加工、紗線、產品創意設計、產品制作和銷售的獨特產業鏈正在形成。 現代后勤"大廈"的新材料—— 未來軍人吃穿住用離不開漢麻 30年前,漢麻的軍用讓這株古老的植物成為專家的新寵。重生的漢麻又怎樣為中國軍人搏擊未來遮風擋雨呢? 張建春作為漢麻研究開發的領軍人,他一直致力于勾畫這樣一幅藍圖:讓中國軍人穿得帥氣健康。 軍服在保型性、懸垂性、保溫性、舒適性、功能性等方面均有嚴格的要求。常服、禮服需要挺括,以保持軍人英武的身姿;作訓服除應具有防水、防風、防蟲、防曬、抗菌等功能外,還應具有結實耐磨、防紅外、阻燃的特性;二炮部隊的服裝要能防酸、防堿、防生化、防輻射,飛行員的服裝要能抗負荷,在這些方面,漢麻大有可為。 "我軍是世界上第一支大批應用麻纖維的軍隊!"談及此,張建春總是一臉的自豪。 張建春有個夢想:中國是紡織服裝大國,軍人的穿戴也應體現國家實力,彰顯我們和諧發展的新理念。 "我們現在從襪子開始做起,襪子是彈性纖維和麻的復合。接著是鞋,鞋是滌綸、尼龍等強度較高的纖維和麻的混合。麻加到鞋里面特別好,因為麻是吸濕快干。一出腳汗,很快可以干,本身又抗菌,所以麻在鞋材料里會有大發展。我們做了180萬雙高腰作訓鞋試穿,部隊反映特別好。現在正在做的是含麻的毛料。現今軍官的禮服夏天穿,一場會下來,渾身全濕透了,多熱啊。把麻加進去,散熱透濕就舒適了。官兵的內衣內褲也準備用漢麻,屆時部隊常見的皮膚病將會得到根本抑制。" "除了服裝,我們目前開展了全方位的漢麻軍用研究。以漢麻稈芯粉為原料,可制作新一代木質防彈陶瓷,防護能力高、重量輕;漢麻電磁屏蔽板材可用于指揮所電子信息屏蔽;漢麻桿做成的高效炭吸附材料可用于制作高檔防毒面具;漢麻籽榨油后剩余的籽粕中可提取漢麻仁蛋白,可用于制作高營養價值的作戰口糧;漢麻籽生物柴油經上百萬公里坦克發動機和地面車輛行車試驗,證明與現今軍用柴油指標基本一致,可滿足部隊能源多樣化的要求。此外,我們已成功研制出一種以漢麻稈芯粘膠為基體的新型阻燃纖維,該項研究獲2008年紡織工業協會一等獎。" 漢麻,在張建春的腦海中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這個古老又年輕的神奇植物造就了張建春和他的戰友,他們也把漢麻事業推上了一個新高峰。 迄今,漢麻研究中心已研究出了18臺-套新型加工設備,申報了18項國家發明專利,研究成果得到了行業內和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張建春和他的同事們也在漢麻事業春意盎然中收獲著喜悅和希望。(柴永忠) 從航天發射到衛星巡天,從巨型工程爆破到精確制導,從出神入化的防區外遠程打擊到百步穿楊的高精度狙擊等,火工品高科技可謂無處不在。它制約和影響著各軍事強國前沿領域關鍵性核心技術的發展,乃至直接關乎核心軍事能力提升與作戰效能的有效發揮。別看火工品體積微小,價格極其低廉,但卻是各大國核心競爭力之關鍵技術,它與航空、航天、兵器等國防高科技發展命運休戚相關。 5月25日,空軍裝備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舉行紀念中國航空百年和空軍成立60周年啟動儀式。儀式上,空軍裝備部部長魏鋼與中航工業黨組書記、總經理林左鳴,共同簽署《共建中國航空博物館協議書》。 未來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大型綜合展館面積約10400平方米,建成后將更加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這里將展示一大批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飛機:中國人馮如自行設計并制造的"馮如二號"飛機、參加1949年開國大典時接受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檢閱的P-51"野馬"式戰斗機、美國"飛虎隊"支援中國抗日戰爭使用過的P-40戰斗機、以宋慶齡英文名字命名的"樂士文"號飛機,還有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抗美援朝作戰中屢立戰功的米格-15戰斗機,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役、體現我軍首次三軍協同作戰的伊爾-10強擊機等等,各種型號的飛機成為中國航空工業及人民空軍發展的歷史見證。
編輯:邵春艷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