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制頻道 → 法制在線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武漢罕見“毀綠案”懸疑
一夜之間,位于漢口武展西路、武漢廣場旁的一塊5000平方米綠地成為新聞焦點。這起武漢30年來性質最惡劣的毀綠事件,不僅牽出一樁陳年舊事,更引發城市綠地"借"與"還"的尷尬思考。 罕見毀綠案 凌晨的夜幕下,城市已慢慢安靜下來。四臺鏟車開到城市廣場旁一小森林里,拔樹、鏟草、推花,一片樹林瞬間被夷為平地,挖倒的樹木由一輛卡車運走…… 這不是小說里描寫的暴力鏡頭,而是發生在今年7月的武漢。 "(7月)4日早上一大早,我經過這地方,看到昨天還好好的綠地,一晚上都只剩一堆黃土和地上的斷木枝,許多人圍過來看,不知道發生了么事。"7月13日,附近一位居民指著眼前已是滿目瘡痍的綠地告訴記者。 事發地點處于武漢市的黃金地段和鬧市區。去年4月為配合中博會,武漢市政府在這里建起了一座小森林,5000平方米范圍內栽種了雪松、欒樹和海桐等10余種喬、灌木,鋪草皮和色塊植物3500平方米,總投入200多萬元。江漢區園林局人士稱,像這樣膽大妄為的毀綠行為,系近30年來罕見。 如此毀綠行為肇事者是誰?經當地園林部門多方尋找,公安部門也立案調查,終于找到該地塊的權屬方--協和房地產武漢有限公司,該公司承認毀綠是他們所為。 江漢區園林局負責人認為,該公司未經行政審批,擅自動用鏟車,將武展西路小森林夷平,屬違法行為。協和地產武漢公司負責人也告訴《鄂商》記者,政府未及時返還借用土地已嚴重侵害了我公司合法權益,公司迫于無奈采取了必要手段以維護自身權益,其行為并不構成違法。毀綠行為是為了顯示公司對該地塊的土地權利。 毀綠事件發生后,市民議論紛紛。"旁邊那塊地面積很小,不適合修建大型商場,只會做綠化廣場。"一位武漢市民在網上留言說。一些市民對綠地被毀表示惋惜,對該公司的毀綠行為紛紛表示不能容忍。而一位業內人士卻認為,毀綠行為是有點過激,但如果該土地確實屬于企業合法用地,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也無可厚非。 經多方調查取證后,7月16日,武漢市江漢區園林局向協和地產武漢公司下達了行政處罰事前通知書,擬根據《武漢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責令其賠償損失,并處以賠償金額5倍的罰款,總計罰款金額828.5萬元。園林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將是武漢有史以來園林部門作出的"天價"罰款。 綠地租借之爭 武漢毀綠事件經媒體曝光后,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公司何以如此在鬧市區毀壞森林綠地? 該公司經理駱衛權向本刊記者講述了毀綠事件的經過 2008年2月28日,武漢市政府領導在武漢會見協和集團董事長汪世忠時提出:因第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以下稱"中博會")在武漢舉辦,為中博會美化城市景觀需要,擬由中博會組織委員會(以下稱"組委會")臨時借用協和地產公司的協和廣場土地栽種綠植,待中博會結束后即將土地恢復原狀歸還協和地產公司。此后,組委會派人拆除了在協和廣場地塊內原有的圍墻、門面并植入綠化物。中博會結束后,該公司遂向江漢區園林局及武漢市園林局提出遷移綠植、恢復土地原狀的申請,但得到的答復卻是,該地塊并非園林部門租用,且栽種的綠植亦未納入武漢市城市綠化總體規劃中,沒有正式的綠化戶口,屬黑戶,故要求公司繼續與組委會協調解決。 據駱衛權介紹,當初組委會租用土地時候并沒有簽訂任何協議,只是口頭達成協議,也沒有規定土地使用期限。后組委會解散,園林部門又不受理公司提出的恢復土地原狀申請,為了收回土地,公司在綠地周圍修建了圍墻,去年下半年,正是武漢市政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時刻,為了配合政府的工作,城管部門將綠地周圍的圍墻拆除。在此期間,公司也曾多次向市政府反映,但都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今年6月24日公司再次在林地周圍修建圍墻時遭到城管部門強制拆除。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公司于7月1日向武漢市江漢區園林局發函,要求園林局于2009年7月3日前遷移協和廣場內的綠化物,但未得到任何答復,才作出在7月4號凌晨動用4臺鏟車破壞協和廣場內綠植的毀綠行為。 《鄂商》記者進一步調查得知,協和房地產武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1月,系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在漢的獨資子公司。注冊資金500萬美元,為第一家到漢投資的外商獨資房地產企業。1992年,協和地產武漢公司以出讓方式取得了臨江漢區解放大道武商東側4310平方米土地(即被毀綠地所在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證號為:WP-92-002。該公司原計劃在該地修建一座地上38層,地下2層的集商業、公寓、寫字樓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大樓,但因政府規劃變化的原因,該樓一直未能批準開工建設,擱淺的土地便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 "組委會的所謂'綠化'行為并未納入武漢市城市綠化整體規劃,其性質僅為臨時租用我公司土地用于臨時裝點。"駱衛權說,在收到處罰通知書后,公司已經向園林部門提交了申辯意見書并表示要堅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記者從武漢市城市綜合開發管理辦公室網站上看到,協和地產公司原打算在此地塊上修建一個協和廣場。2004年10月該公司通過掛牌拍賣方式取得了武漢市國土局出讓的與該地塊相鄰的另一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并準備與原地塊一并開發。后因武漢會展中心對該新購地塊提出權屬異議,故目前規劃手續暫停。 針對毀綠前的綠地情況,江漢區園林局人士說,政府部門在修建綠地后一直沒有交付園林部門管理,直到今年6月底市政府通知園林局接受綠地的維護管理工作,具體相關細節并不知情。而駱衛權也坦言,自2007年以來,政府一直試圖以土地置換方式要求協和公司另找其他地塊開發,并準備將協和廣場地塊另交其他公司開發,但因公司不滿意置換地的條件而問題也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市園林局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坦言,協和地產公司沒有和政府約定使用期限,在地產公司向政府部門索要土地未果的情況下才引發積怨。 "毀"與"建"的尷尬 武展毀綠事件的發生看似一起嚴重的毀綠行為,地產開發商在與園林部門"毀"與"建"的博弈之中卻揭示出政府借地綠化的尷尬處境。 一方面城市用地總量有限,隨著房地產開發水漲船高占用大量原本屬于城市公共綠地的土地,導致城市綠地面積不斷萎縮,面臨"地荒"。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商囤積居奇儲備大量城市建設用地,大量土地買而不用,開發商"曬地皮"也普遍存在。 城市綠化建設最難的是找到土地,一直以來征地是發展城市綠化事業最主要的形式,但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熱浪高漲,一些地王的出現帶動城市土地價格的增加,征地費用越來越昂貴,再加上除去城市基建用地后,留給城市綠地的空間越來越小,在城市綠地面積和綠地覆蓋率指標的壓力之下,園林部門不得不向擁有大量土地的開發商臨時租借以修建城市綠地。于是借地綠化日益成為各大城市競相采用的新的土地使用形式,如上海、杭州等城市。 據園林部門統計,通過這種方式,武漢已先后在中心城區借地9處,共計18.1萬平方米。投入巨資建成了范湖小森林、西湖小森林、南岸嘴游園等綠化景觀。武漢市目前尚有一定數量的閑置土地,但已被借用于臨時綠化的僅占極少部分,全市借用于綠化的土地總計不超過二三十塊。 一些專家也指出,借地綠化可以使大量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但因其屬于借地性質,在城市規劃用地中,都沒有正式的綠化戶口,一旦遇有合適的開發項目,都面臨著重新開發的境地,美麗的綠地極有可能像武展綠地一樣會在某一個晚上悄然消失。這樣由于重復建設或者濫用權力,從而耗費大量的財政資源。 目前,對這種借地綠化,武漢市還沒有任何政策性依據和法規性保障,出現損綠毀綠行為沒有執法依據;如果無序無規操作,定會造成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巨大損失。 相比武漢借地綠化的"無序狀態",上海市的做法則已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早在2000年11月1日,該市就已開始施行《閑置土地臨時綠化管理暫行辦法》,借地綠化做到了有章可循。該《暫行辦法》規定,臨時綠地的建設、養護由建設用地單位負責,與計劃建設項目的配套綠化相結合,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為減少成本損失,該《暫行辦法》還強調,臨時綠地撤除時,樹木不得砍伐、只準遷移。為調動建設用地單位的綠化熱情,上海市還規定,臨時綠地存續期間超過1年(含1年)的,建設用地單位均可向土地管理部門申請享受多項優惠,包括綠地存續期間免交土地閑置費、存續期不計入土地使用期限等。 為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有專家曾建議在《武漢市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的基礎上,由政府制定《武漢市臨時綠化管理暫行辦法》,用地方法規的形式規范和管理并大力推進"借地綠化"行為。將大面積的臨時綠化地的綠化建設管理權下交給園林部門,并給予一定的財政追加。開發商自覺拿出閑置土地實施臨時綠化,政府對于"臨時"的時限,應該作出明確限制,避免建設開發商假借綠化名義惡意囤積土地。在所限制的臨時期內,給予開發商一定的政策優惠。 一位分析人士認為,問題不在借與還本身,而在于如何借如何還的游戲規則。如果不把地方政府借地綠化的行為規范化,今后恐怕還將有類似事故發生。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