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在線12月28日消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居住區用地不斷增加,而居住區綠地在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城市綠地規劃設計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城市環境的好壞。如何對城市綠地進行規劃設計是當今城市建設中引起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筆者就城市綠地規劃設計談幾點看法。
城市綠地規劃的原則
(1)城市綠地規劃應結合城市其他各項用地的規劃,綜合考慮,全面安排。我國現有的耕地不多,城市用地緊張,因此在城市各項用地的布局方面,一方面要合理選擇綠化用地,使園林綠地更好的發揮改善氣候、凈化空氣、戰備抗災、美化生活環境等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少占良田,在滿足植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利用荒地、山崗、低洼地和不宜建筑的破碎地形等布置綠化。
(2)城市綠地規劃必須結合當地特點,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地區性強,各城市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同時,城市的現狀條件、綠化基礎、性質特點、規模范圍也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城市中,各區的條件也不同。所以,各類綠地的選擇、布置方式、面積大小、定額指標的高低,要從實際的需要和可能出發,編制規劃,切忌生搬硬套,單純追求某一種形式、某些指標,致使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有的城市從外地引進了大量不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樹種,因生長不良,紛紛淘汰,只能重新培育鄉土樹種,致使城市面貌長期不能得到改善。對于名勝古跡多、自然山水條件好的城市,公共綠地面積就會大些;北方城市風沙大,就必須設立防護帶;夏季氣候炎熱的城市,就要考慮通風降溫作風的林帶;而老城市、建筑密集,空地少,市內綠地面積不足,綠化條件差,需要充分利用建筑區的邊角地、道路兩旁的空地,設置街頭小游園、綠帶、綠島等,使其星羅棋布的分散在舊市區,既創造了居民日常游息的場地,也美化了舊城面貌,天津是這方面成功范例。
(3)城市綠地應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滿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覽的要求。我國多數城市的市級公園綠地,除物大和大城市外,一般都只有兩個左右,當然很難做到均勻分布,但區級公署及居住區游園,就要滿足均勻分布的要求。同時,原則上還應根據各區的人口密度來配置相應數量的公共綠地。但往往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的地區,可供綠化的用地少,在規劃中就需要逐步多開辟公共綠地,國外也注意在市中心人口密集地段盡量開辟綠地,如美國紐約市中心綠地為3m2/人,為解決城市綠地均衡分布的問題,可遵循“四結合”原則:點(公園、游園)、線(街道綠化、游息林蔭帶、濱水林帶)、面(分布廣大的小塊綠地)相結合;大中小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構成有機整體。
(4)城市綠地規劃既要有遠景的目標,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遠近結合。規劃中要充分研究城市遠期發展的規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要求,制定出遠景的發展目標。同時還要照顧到有近及遠的過渡措施。例如,對于建筑密集、環境較差、人口密度高的地區,應相應結合舊城改造留出適當的綠化保留用地,到時機成熟,即可遷出居民,拆遷建筑,開辟為公共綠地。在遠期規劃為公園的地段內,近期可作為苗圊,起到控制用地的作用。如哈爾濱動物園、上海植物園,就是由原苗圃改造而成的。我國許多城市具有相當數量的名勝古跡和近代革命歷史遺址,在綠地規劃中,就需使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與園林綠地的建設結合起來,努力發掘,積極恢復,妥善保護,充分利用。如北京有重點保護文物古跡46處,已與公署綠地結合的有16處,構建綠地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另外,我國缺少在城市邊緣的真正的森林公園,在有條件的城市還應當留有余地,為將來森林公園的建立創造條件。
(5)城市景園綠地規劃與建設、經營管理,要在發揮其綜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結合生產,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在滿足休息游覽、保護環境、美化市容、備戰防災功能的同時,應因地制宜的種些果樹以及芳香、藥材、用格、油料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利用水面養魚種藕,增加經濟效益,在經濟營利上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
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
城市綠地的布局有八種基本模式。結合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的特點,從形式上可以歸納為下列四種:
(1)塊狀綠地布局。此類綠地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勻頒,接近居是,但對構成城市整體藝術面貌作用不大,對改善城市小氣候也不顯著,多出現在舊城改建中,目前我國多數城市屬此,如上海、天津、武漢、大連、青島等。
(2)帶狀綠地分布。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舊城墻等因素,形成縱橫向綠帶、放射狀綠帶與環狀綠帶交織的綠地網。帶狀綠地布局容易表現城市的藝術面貌,如南京、西安、蘇州、哈爾濱等。
(3)楔形綠地布局。凡城市中由郊區伸入市中心的由寬到狹的綠地,稱為楔形綠地,如合肥市,一般都是利用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結合市郊農田、防護林布置。對于改善城市氣候顯著,也有利于城市藝術面貌的表現。
(4)混合式綠地布局。是前三種形式的綜合運用。可以做到城市綠地點、線、面結合,組成較完整的體系。可以使生活居住區獲得最大的綠地接觸面,方便居民游息,有利于小氣候的改善,有利于城市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有利于豐富的城市總體與部分的藝術面貌。以上四種布局中,以混合式最好。但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的綠地定額少,綠化覆蓋率低,真正做到綠地組成“有機的系統”的還很少,這是需要今后努力的。
城市綠地布局的目的與要求
城市景園的群體化、系統化,不僅表現在面積的增加,也表現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即滿足全市居民方便游覽休息的要求;滿足城市生活及生產活動安全的要求;滿足工業生產防護的要求;滿足城市藝術面貌的要求。城市綠地布局怎樣才算“系統”,總的目標要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其基本要求是如下四個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條件。
(2)指標先進。城市綠地指標不僅要分出近期與遠期的,還要分出各類綠地的指標,可避免某些虛假現象。
(3)質量良好。城市綠地分類不僅要多樣化,以滿足城市生活與生產活動的需要,還有豐富的植物配植形式、較高的園藝水平,充實的文化內容,完善的服務設施。
(4)環境改善。在居住區與工業區之間要設置衛生隔離林帶及防風林帶,起到保護與改善環境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增長,觀念的更新,城市在發展,城市的綠地布局也發生變化,這變化表現在從單個景園和為少數人服務發展到群體景園和為整個城市的需要服務,綠地布局的出發點也站在人與生物圈關系的高度,從城市生態系統原理來要求,這個變化也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城市綠地規劃的設計要點
首先是居住區綠地設計在內容設置上要健全,同時應充分考慮各級綠地的服務半徑。除中心綠地,其他綠地應盡可能的均衡布置,點、線、面有機結合。另一方面還應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盡可能和公共活動場所和商業中心結合。其次是平面布局與立面設計。平面布局:平面布局在劃分上可分為規則式和均衡自由式。規則式即有明顯的主軸線、對稱或不對稱,或者呈規則的幾何圖形;均衡式則布局靈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分區,但在總體上要給人一種均衡合理的感覺,自由活潑但又不失嚴謹。平面設計中要注重色彩的處理,綠地雖然要以“綠”為主,但也不能太單一,可利用有色植物如紅葉小檗、金葉女貞等或成片草花使綠地有一定的色彩變化。立面設計:立面設計應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設計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進行人為塑造)、喬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體綠化等來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綠地則可利用成片喬灌木、竹林等來塑造。同時立面設計也應考慮到動態透視效果,以取得移步換景的良好效果。
最后是植物的選擇與配置綠地的綠化效果主要靠植物來實現,為創造出舒適優美的居住區環境,植物選擇與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以綠為主,采用常綠樹與闊葉樹、速生樹與慢生樹、喬木與灌木相結合,不同花期的草花與木本花卉相結合,使綠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觀效果;二是植物栽植要避免過于雜亂,要有重點、有特色,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豐富中求統一;三是植物的選擇要注意適合當地條件,便于日后管理。應選擇病蟲害少,有地方特色的樹種,如法桐、白蠟、銀杏、毛白楊、國槐、垂柳、女貞等。草花可選擇宿根生及自播繁殖能力強的,如美人蕉、波斯菊、虞美人、蔥蘭等。在立體綠化面可利用地錦、紫藤、爬山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