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OCAT十年公共藝術計劃備受矚目
隨著林天苗的“對視”和隋建國的立方體們在黃浦江畔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具野心的藝術項目之一的OCAT十年公共藝術計劃也越來越為人知。 如果將時間也算作是藝術品的構成元素之一,那么位于上海新浦江城中的這個藝術項目毫無疑問應當躋身于世界最“大”的公共藝術作品之列。 雖然在藝術史上,很多藝術作品的完成時間遠遠超過它——比如修建了500年方告完成的米蘭大教堂——但是在那個年代,“時間藝術”這個概念還沒有誕生。而對于“OCAT十年公共藝術計劃”來說,不僅是它的發起者和參與的藝術家們以“10年”的大跨度作為作品最重要的構成元素,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是不是可以最終完成,事實上是取決于在這10年中,它所選擇的這塊土地,以及與它相關的利益各方,能否保有足夠的耐心看著它緩慢地成長。在深圳OCAT藝術中心,“十年計劃”的肇始者和策劃人黃專接受了本報專訪。 盡管《徽章》的展示空間是一個3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但它關注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話題。藝術家希望傳達出一種觀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制服”和“徽章”仍然是男權中心社會特征的象征符號,而以刺繡這種傳統“女紅”方式制作出的66個“女族”徽章,就成為了對這種權力的一種內斂含蓄的反諷,背景中不斷出現的咒語一般的女聲更加劇了這種警示。 “藝術家個展+隋建國標點”模式 打造公共藝術之都 與“OCAT十年公共藝術計劃”相關的最新動態,是被視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女藝術家之一的林天苗正在新浦江城中舉行的個展——“對視”。這個展覽由《誕》、《徽章》和《對視》三組作品組成,都是林天苗為今年的公共計劃創作的新作品。展覽結束后,公共藝術計劃作品《對視》中的一組將作為上海浦江華僑城的永久性公共收藏。第二部分則是以觀念主義著稱的當代藝術家隋建國《偏離17°5》大型裝置作品第三個標點的安放儀式,它與林天苗個展開幕同時進行。 這樣“藝術家個展+隋建國標點”的模式,是“十年計劃”的標準框架。黃專介紹,上海新浦江城是上海浦東開發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項目,“上海新浦江城公共藝術計劃”就是為這一城市項目量身定做的一項長期公共藝術計劃。它的基本理念是結合城市的文化定位、空間布局和人文環境,與這座新興城市同步創造具有中國最高水準的公共藝術景觀。計劃主軸由兩部分組成,除了隋建國每年持續進行的《偏離17°5》計劃,同時還將舉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藝術家的大型個展。通過展覽,每年收藏一至兩件具有代表性的空間雕塑和其他媒體作品,并有機、永久安放在城區公共環境中,經過若干年積累形成與城市規劃和建筑息息相關的人文歷史,“這種文化積累也將使新浦江城成為集中展示中外當代藝術經典作品的無墻的博物館,使其成為像佛羅倫薩、巴黎那樣的公共藝術之都。這項將公共藝術與城市規劃融為一體的計劃也是中國城市建筑史上的創舉。” 目標:培養市民“公共藝術”觀念 黃專告訴記者,“十年計劃”的最終目的,其實不在于保證其中的單件作品,或單個藝術項目的“完整度”——實際上,由于定位于“公共藝術項目”,一些作品并不能按照最理想的狀態展示。比如今年的“對視”展,本來打算把林天苗的這批作品放到超市、商場、影院等“最公共”的場所分散展出,但出于對這些高價藝術品的安全考慮,并沒有實行。展覽的“公共性”因此打了折扣。“十年計劃”的策劃者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長期計劃,培養公眾的“公共藝術”觀念,進而推動公民意識的增強。 “中國的很多藝術項目,并不是沒錢搞,或者搞不好,而是缺乏持續性”,在黃專看來,只有細水長流的、潛移默化的藝術“滲透”,才能逐漸讓市民們養成藝術審美的習慣。現在中國很多城市的所謂“公共藝術”作品,并沒有從公眾的角度出發來設計,但是市民們對此或者缺乏鑒賞能力,或者沒有什么機會發表意見,很可惜。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忽略公眾需求,中國的多數藝術家都并沒有操作一件成功的公共藝術作品的能力。 同時,黃專認為,中國大城市的公共藝術建設既需要事前的規劃,也需要機遇。從規劃的層面來講,需要城市管理者和決策層具有相應的公共藝術意識,能夠在先期的城市規劃中將公共藝術項目作為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放入其中。比如在歐美一些城市,就規定一個規劃中必須有百分之幾的空間要留來布置藝術作品;在香港,地標性的建筑中也要求有一定比例做公共環境、做公共藝術。在中國內地的規劃中,往往對公共交通、建筑這些硬件著墨較多,對公共藝術關注不夠。廣州也未能例外,近年來缺乏有廣泛影響力的公共藝術項目。 柱陣作品將面臨多方博弈 從2007年啟動的這項藝術計劃已連續舉辦了三年。作為“十年計劃”的主脈之一,隋建國的《偏離17°5》其實醞釀已久。按照藝術家原來的設想,是希望能夠每年做一塊碑,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將這些碑立在一起,觀者或可讀出時間的流變。相對于地球的南北軸線,整個新浦江城總體規劃的軸線向東偏了17.5度。隋建國的作品就是計劃在新城2平方公里規劃布局中,建立起一個正南正北的坐標網絡系統。從平面圖上看,這個坐標系統正好與新浦江城的規劃圖有了17.5度的偏差,作品因此得名。按照隋建國擬就的坐標系統,計劃在預先設定的節點相同間距(200米)樹立起幾十個鑄鐵立方柱,形成一個與城鎮中建筑與街道系統的朝向偏離17度的柱陣。這些鑄鐵方柱的尺寸為長寬各1.2米,頂高1.2米。柱子每年立一塊,頂上安置新浦江城公共藝術計劃的標志。 第一根柱子立在了新浦江城的中心廣場。隋建國設想,作品最理想的狀態是在整個社區里面要避開交通設施,盡量在綠地或者是平面里面。但如果這些綠地或者平面正好是一座建筑的房間或者庭院的位置呢? 黃專說,目前立起的三根柱子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但是從規劃圖上看,這樣的情況幾乎一定會發生。到那時候,這件作品面臨的就是策劃人、藝術家、開發商以及業主的多方博弈。“現在也有開發商表示,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把柱子所在院落拍賣。但誰能保證所有的開發商和業主都有這樣的理解和想象力?如果業主真的不讓立,那這根柱子可能就真的沒法立。”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