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舟曲”的總目標,到2012年全面完成舟曲老城災后重建規劃項目。近日,甘肅省建設廳官方網站公布了《省政府關于印發舟曲災后重建老城區詳細規劃和舟曲災后重建峰迭新區詳細規劃的通知》。
據了解,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先后承接完成《舟曲災后恢復重建城鎮規劃》和《舟曲縣峰迭新區詳細規劃》。舟曲重建采取原址重建和異地安置相結合的方式:重建區包括三塊,即老縣城、峰迭新區和蘭州秦王川異地安置區,由縣城和峰迭新區共同承擔居住、教育、商業服務和行政管理職能。
老城區規劃
圍繞白龍江北岸展開
本次詳細規劃范圍包括《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后重建城鎮規劃》(以下簡稱城鎮規劃)中所劃定的舟曲老城區所有建設用地,大部分位于白龍江北岸。規劃范圍總面積約1.23平方公里。白龍江南岸受地質災害威脅區域內人口需逐步搬遷,并嚴格禁止進行新的建設。
老城區重點發展民俗文化和自然山水旅游業,以及農副產品特色加工業。合理利用蘭州新區產業用地,科學論證和選擇落地蘭州新區的工業項目,將蘭州新區產業用地作為舟曲產業發展、提升的延續和重要支撐。到2012年全面完成舟曲老城災后重建規劃項目,恢復老城正常生產生活,完成受災群眾永久性安置住房工程、受損公共設施重建工程、重建規劃項目區基礎設施工程,完成必需的安全疏散通道和應急避險場地建設,建成特大泥石流地質紀念公園。
老城區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主要包括安置居住、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商貿服務、少量辦公,市政基礎設施恢復及白龍江和山洪溝道治理等。對安置居住區,詳細規劃保持城鎮規劃安排位置,位于羅家峪與王家山山腳之間的緩坡地帶,總用地8.24公頃,可安置1640戶。
教育項目基本保持原位置并進行整合,且兼顧東西城區服務半徑的需求。醫療衛生項目以縣醫院用地為主并適當擴大,成為全縣醫療中心。社會福利機構重建分散布局,方便居民就近使用。恢復的部分辦公項目用地主要布局在城區東部區域。商貿服務重點布局在老城東部受損和重建區域。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紀念公園位于三眼峪溝道沿線,包括紀念廣場、同舟園、追思園和地質園,總用地42.84公頃。紀念公園將成為災后重建重點之一,也是居民進行紀念活動、休閑鍛煉的場所。
峰迭新區規劃
峰迭新區將于2012年建成
峰迭新區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主要安置區,在2012年建成。
峰迭新區位于舟曲縣城白龍江上游13公里處,與峰迭鄉政府所在地一山之隔。新區用地被群山包圍,呈月牙形狀,東側瀕臨白龍江。按照規劃,峰迭新區為主要規劃安置區,是全縣的居住、教育、文化、經濟服務中心,兼有部分行政管理和旅游服務功能。到2012年,峰迭新區規劃總人口1.5萬人,城鎮建設用地1.2平方公里。
新區定位
近山、親水自然景觀有機結合
峰迭新區自然環境優美,是一個全新的城區,要采用先進的規劃設計理念,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示范。據此確定規劃思路為:
安全定城。以白龍江、4條泥石流溝為生態和安全底線,按照安全避讓和防護需要,合理選擇建設用地,構筑場地和路網布局的基本骨架,確定新區豎向設計標準,制定綜合防災系統。
山、水定城。因地制宜,順應山形水勢,道路和街區形成自由格網形式,在江岸、山體之間建立起通道和視線聯系,使居民能夠近山、親水,使人工建設和自然景觀有機結合。
步行定城。新區面積小、出行距離短,在區內活動非常適宜步行。規劃以步行出行為主導,機動車道路系統作為支撐和疏散通道,構建新區交通網絡,推進綠色、低碳交通方式。
尺度定城。根據用地和人口規模,以及場地空間感受,應控制建筑高度、體量和空間尺度,與山水環境有機結合,突出靈、秀、美的藝術氣質和建設特點。
功能布局
白龍江與泥石流溝構成一江多廊
按照上述理念,規劃形成“一江多廊”的生態網絡格局,“一干多枝”的商貿服務體系,和“一心一區”的活力功能區。
“一江多廊”的生態網絡格局:由白龍江和4條泥石流溝防護綠帶組成。保持白龍江自然彎曲的形態和沿岸灘涂濕地。規劃4條垂直山體的泥石流溝道,兩側規劃綠帶,連接起山、水生態環境,兼作市民日常休閑場所和步行通道。
“一干多枝”的商貿服務體系:由濱江商貿旅游休閑帶,和垂直沿江的步行商業小街構成。濱江商貿旅游休閑帶兼有為本地居民和外來旅游者服務的功能。步行商業小街主要提供豐富多彩的社區商貿服務,為當地居民提供充分的就業場所。
“一心一區”的活力功能區:指中央公園及其周邊公共建筑群,以及北部由“林草壩—攬秀山公園—壩子村民俗旅游村”組成的休閑旅游區。將峰迭鄉和瓜咱壩之間山丘規劃為山體公園,命名為“攬秀山”公園,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和眺望新區風采的平臺。
整個新區按照“家庭—鄰里—街坊—社區”四級社會體系,規劃“住宅單元—居住組團—社區”三級公共交往空間,和“組團—街坊步行空間—縣公園、廣場”的連續空間。新區安置受災人口2195戶,安置區選擇在用地東部靠近老縣城方向。
綠地系統
白龍江右岸打造濱江公園綠帶
綠地系統以白龍江、周圍環狀山體和通向江岸的泥石流溝道為基本骨架,形成“一帶、一環、兩園、四廊、一心”的綠地結構。新區綠地系統形成三級結構,即縣公園、帶狀公園(兼組團綠地)、宅前綠地。
綜合防災
泥石流防治采用20年一遇標準
峰迭新區白龍江干流段防洪堤按50年一遇設計建設,建設用地周邊山洪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泥石流防治采用20年一遇標準。根據國土部門建議,峰迭新區內保留4條山洪及泥石流通道。規劃峰迭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
規劃峰迭新區體育場、中央公園和文博館廣場、峰迭小學體育場為固定避難場所,總面積為4.1萬平米,可滿足1.5~2.2萬人避難要求。
構建慢行專用通道,規劃建設步行街、濱河游覽道。在道路空間分配上向步行交通傾斜。適當限制機動車運行條件,壓縮機動車道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