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大學城規劃設計研究初探
3 我國大學城現狀所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大學城定義的探討和對其基本特征的分析,從最根本的問題來說,我國目前進行的大學城建設大都忽略了大學城最基本的城市屬性,忽略了大學城的許多社會性的需要和構成,而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個超大規模的校園在進行建設,這樣的建設在兩個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錯誤和偏差:從建設手段來說,沒有一個正確的規劃概念。“規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可以完全把握的結果,城市規劃更是如此,但是我國現在大部分大學城的規劃建設已偏離此道,“一次規劃,分期建設”成為諸多大學城介紹的必備語,這樣的規劃手法缺少足夠的靈活性;從建設的結果來看,忽略大學城的本質屬性,最后的成果就缺少了大學城應該具備的有機性和活力,這樣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聚集,對于城市經濟、文化的推動也是短期的、乏力的。 在認清大學城是一個“城市”的前提下,還必須對于其具體的定位有一個認識。大學城有區別于一般城市的特定功能和人口構成,有特定的環境和氛圍要求,參照國外的成功先例,把大學城界定在“城鎮”的水平上,是比較適當的,特別是對于我國大學城多數屬于完全新建的情況,強調和把握這一定位,在確定規模、構成、城市結構等許多方面都很重要。 糾正出現的錯誤和偏差,就必須引入城市規劃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指導大學城規劃。 4 引入新的相關理論指導大學城規劃 首先,大學城的城市性決定了它必須具備相對完整的城市結構系統:要有擔負行政職責的管理系統,完善的社會服務系統,還有城市空間系統乃至于城市的產業系統。相對于傳統的大學校園,大學城有更加復雜的社會生態,也更強調各系統的有機結合,這也就決定了大學城的規劃不能按過去的校園規劃方式進行,而有必要引入城市設計的方法。 其次,在我國,大學城基本上都屬于新興的城市區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手段之一,這就牽涉到社會和經濟學的內容,比如如何才能發揮其城市的功能,如何確定它的規模,如何使其更加的靈活以符合多重需求等,為此,需要借助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的理論以及增進集群復雜性的理論來指引。 再次,不論是從大學城建設的目的還是其本身的發展來說,大學城都屬于城市的概念,而不是單純校園的放大,對于大學城的規劃必須從城市的角度出發思考,所以我們必須引入城市規劃的概念和理論。 再者,大學城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區域,它肩負著高等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本身就具有校園規劃的某些要求,特別是在我國,大學城往往是在短時內聚集了多所大學,現有的學校體制和建設周期,不可能像國外的大學城一樣完全的融入城市,所以,我們仍然需要校園規劃的理論指導,比如場所精神的研究和大學校園規劃整合論。 最后,新興的后發優勢和現代城市的發展必然,使得大學城規劃必須充分的考慮生態的需求和實現。因此,我們也就必須了解城市生態學和它的生態規劃方法。 當然所有的這些理論都不是相互孤立的,相反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是相互交叉或者互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這些理論可以更好地相互融合、共同指導大學城的規劃。 5 對大學城的反思及發展構想 5.1 大學城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我國的大學城建設正在緊張的進行當中,期間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究其原因,在于我們對大學城的本質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真正意義上按照“大學城”的城市化、社會化要求進行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當作校園的簡單擴大、集中化,進而在規劃手法上產生偏差。必須承認,縱然負載了許多意義,我國目前大學城的發展狀態還是非常簡單的集合園區類型,這是長期的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教育事業的影響的延續性體現,傳統的辦學模式和校園分隔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全的改變。但是走向真正的“大學城”的發展道路是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實現現代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發展到大眾化階段,并不只是一個毛入學率提高到15%以上的問題,比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質的變化。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是大眾型高等教育區別于精英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而所謂的協同發展,就是大學城建設與城市發展之間的一種和諧狀態,這種和諧體現在兩個方面。 市的條件進行溝通,實現“互動”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互相依托。大學城的建設離不開城市的支持,其發展需要社會的保障和服務,同時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也依賴于大學城的支撐,大學城是城市的人才培養中心和科技創新的基地。 其次,大學城本身作為一個“城”,有必要建立一個較完備的社會生態,在現有的模式下引入更多的社會因素和城市建設手段,參考社會手段來完成大學城這一特殊集群的復雜性,達到大學城自身的和諧發展。 5.2 大學城規劃結構需要完善和改進 規模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外延,效益和質量是高等教育不變的內涵,優化結構則是實現兩者統一的結合點。對于我國目前大學城建設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主要問題,已經可以明確地知道目前規劃結構存在的不足。優化結構,將是今后大學城規劃發展中最重要和突出的問題之一。 當然,我國的大學城還只能處于城市等級系統中的中小層級,它不是一個“城市(City)”,而是一個“城鎮(Town)”,清晰的認識自身的正確定位,才能幫助規劃者選擇合適的城市規劃手段來營造合適的城市形態。 由于各個大學城具體開發模式、組成結構、地理環境等客觀條件的不同,大學城的規劃結構也不可能有一個標準固定的模式,但是總結一下國內大學城規劃所出現的問題和成功的經驗,結合相關的理論進行分析并且參照國外大學城的成功先例,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⑴規劃結構應該有一個合理、清晰的層次體系。明晰的層次結構,能夠幫助設計者對各個設計內容更加準確合理的進行定位,增進大學城的組織性和識別性。 ⑵強化組團概念,完善組團結構。利用組團的形式,可以較好的實現有組織的規劃和發展,對于我國目前大學城快速興起和快速建設的現狀,組團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組織工具。在組團的設計中要注意加強組團間的聯系,完善組團內部結構。 ⑶完善功能結構,增進結構社會性。完善功能結構,首先需要從貼近實際生活的層面來認識功能需求,加強功能的多樣性,其次要注意功能的相互結合,在一定區域內創造豐富的功能空間,最后還要在空間結構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繼續發展的空間,增加功能組織的靈活性和可變性。 城市向后工業社會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城市的信息化和知識化的發展呼喚城市新型的充滿活力的知識空間,呼喚“大學城”作為先進的新型城市細胞,帶來生長的希望。面對“大學城”這樣一個承載了諸多意義的新興城市形態來說,規劃所涉及的內容是龐大的。在“大學城”規劃的道路上,雖然艱巨坎坷,但仍是一件值得嘗試的有意義的事業。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 [2]謝清.大學城規劃初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3 [3]亨利?埃茲科維茨(美),勞埃特?雷德斯多夫(荷)編,夏道源等譯.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4]劉易斯?曼弗德(Lewis Munford)(美)著,宋俊嶺,陳占祥譯.城市的形式與功能,國外城市科學文選[C].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5]柯森.關于“大學城”:概念規劃與概念設計.高教探索,2001.1 [6]馬清運.西方教育思想與校園建筑新校園建筑溯源[J].時代建筑,2002.2 [7]李多,伍江.大學城一種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J]. 時代建筑,1999.1 [8]北尾靖雅著,胡昊譯.比利時大學城新魯汶鎮的規劃與設計[J]. 小城鎮建設,2002.7 [9]林炳耀.知識經濟與城市要素新特點,城市規劃匯刊,1999.2 [10] 李冬生等.知識經濟與上海大學城規劃構想,城市規劃匯刊,2000.6 [11] 王伯偉.大學城城市范圍的資源重組和開發[J].建筑學報,2001.9 [12] 葉信治.終身教育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現代教育科學,2002.1 [13] 候晉川.關于美國高等教育產業的考察與思考,教育研究,2001.12 [14] 王伯偉.校園規劃的目標增進集群的復雜性,理想空間,2005.4 [15]鄭明仁.大學校園規劃整合論,建筑學報,2001.2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