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低碳城市需建立城市與建筑的環境觀
建設低碳城市,首先要重塑對城市和建筑的認識,建立起統一的環境觀。這個環境觀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將城市、建筑視作各種各樣的環境來進行建設,體現生態觀;二是注重與地域性的融合。 當前,全國正在掀起建設低碳城市、零碳建筑的高潮,許多大城市都在進行低碳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但是,在發展低碳城市的今天,我們首先應當建立起新的理念,重塑對城市和建筑的認識,建立起統一的環境觀。也就是說,要把城市和建筑首先當作一個整體環境來看待。 這個統一的環境觀首先體現在生態觀。筆者在多年的規劃設計實踐中深刻地感受到,建設本身就是對各種各樣環境的建設。城市不僅僅是功能分區、中軸線和交通等問題,而應是建設一個為人服務的、物質與精神雙重滿足的、宜生宜居宜商宜休的綜合環境;建筑不僅要滿足物質功能的要求,還要加強精神和文化因素,建筑的立面不再是嬌柔做作的形式主義的產品,而應是生態構件等整體集成的體現。 舉例來說,在建筑設計中,我國各地傳統民居鮮有四個立面都一樣的現象,每個立面都會根據不同方向的不同日照選用不同的開窗形式,南向大窗、北面小窗、東西向避曬而不開窗等,都遵循著一種樸素的生態原則。而現在許多城市里的高層建筑,東南西北各個立面都是一模一樣的玻璃幕墻,建筑的中庭也大都是空間組合或構圖的手段,沒有考慮將其作為一種“生態構件”加以利用,甚至有的建筑沒有氣窗可開,難以增加自然通風。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冬冷夏熱,建筑能耗極高。 而在城市建設中,我們總是熱衷于建造中間車水馬龍、兩旁高樓大廈一條街的模式,這種街道人車交叉,顯然不會是一個好環境。戰后法國在巴黎四周的衛星城規劃中,較多地運用了步行廣場的設計,如巴黎的蓬杜瓦茨衛星城的公建大都集中在能步行的廣場內,避免了人行出入與城市交通產生矛盾,營造出一種便捷、舒適、安全的區域環境,是城市生態觀的體現。 環境觀還體現在城市、建筑與地域性的融合。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人與宇宙的關系上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也是典型的東方環境思想,其中,無論是儒家強調的人文精神,還是道家的崇尚自然,都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主張尊重自然、親近自然、學習自然與和諧共生。這種環境思想影響下,傳統民居總是十分注重當地的環境因素,尤為注重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創造與之相適應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形態。北方的大陸性氣候、南方的海洋性氣候、淮河及長江流域的季風性氣候,不同的氣候特征影響和形成了各地城市、建筑不同的風格和強烈的地域性。此外,地域性也和當地的歷史、民族、人文密不可分。 文脈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礎,因此,發展生態城市必須注意對歷史環境的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實現保護。目前,一些城市已經形成了意識。到2005年,上海已經確定了浦西(約27平方公里)、浦東(約14平方公里)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又確定了144個風貌保護街道。在上海的“十二五規劃”中,把環境建設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隨著世博會的召開,其對城市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引人關注。而在后世博時期,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如何把世博園區融入到城市這個大環境中去。
編輯:水墨清俠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