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探討中國城鎮化發展方向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5月9日發表題為《北京為城鎮化犯難》的文章,作者為鮑勃·戴維斯。文章稱,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指望城鎮化能重塑中國經濟,但同時又在試圖限制涌入中國幾個最大城市的人口數量,擔心遷移人口激增會導致這些城市出現類似拉美的貧民窟。
文章指出,國內外的城鎮化專家認為,這種擔心在很大程度上弄錯了方向。他們說,北京、上海和中國其他大城市的問題在于,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還不夠大,或者說這些城市的規劃還不夠好。專家說,比如在北京現有約2000萬常住人口的基礎上繼續增加人口,這將鼓勵有關方面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務,將土地價格抬高到工廠愿意選擇搬走的水平,并吸引帶有新鮮想法的優秀人才。試想一下曼哈頓或東京的情形。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家何帆說:“我們必須讓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打破阻礙城市發展的桎梏。人們喜歡遷徙到更大城市,因為那里機會更多。”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是大城市戰略的另一名擁躉。他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說,“當你看到大城市集群的情況時,你可能會說,‘別再變大了吧’。但你可能并不希望制止這種發展,因為組織良好且可以預見的城鎮化進程會大大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
文章稱,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尚未認可這種城市越大越好的說法,但他們正在聽取各種新想法。中國總理李克強將城鎮化作為中國經濟改革計劃的一個重點。中國的計劃部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說,2013年晚些時候將發布一份指導中國的城鎮增長政策的藍圖。
城市專家們指出,中國許多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及新加坡、首爾或東京城區,這幾座國外城市已經完成了向消費主導的服務業中心的轉變,中國也同樣渴望這樣做。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工作被認為做得尤其差。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有首爾的一半左右,它被六圈環路層層包圍,這鼓勵了人們駕車出行以及城市的外擴。
文章指出,中國一直對超大規模的中心城市態度謹慎,擔心這會使中國像一些拉美和非洲國家那樣出現環繞中心城市的貧民窟,害怕這會加重城市污染或催生出聚集政治反對勢力的中心。中國政府似乎繼續回避超大城市的策略。一些中國學者強調,“城鎮化”這個詞匯表明,要優先發展城鎮和小城市,而非大城市。
麥肯錫中國的分析師華強森說,發展中小城市是行得通的,尤其是如果這類城市連接著大規模的地區中心。麥肯錫估計,在全球范圍內,未來10年的大部分增長將來自不到1000萬人口的城市。
但批評人士警告說,如果普通中國民眾認為新地點不適宜居住,這類激勵計劃就無法發揮作用。他們指出,中國人所謂的“鬼城”已經出現,比如得到廣泛報道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
何帆表示,為了在全國各地發展小城市,政府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上花費巨資,一旦新項目不成功就可能產生壞賬。他說,這些錢花在大城市更好,用來修建地鐵、治理污染以及用于支付新居民的社會服務成本。
還有學者認為,另一個政策重點是逐步廢除居住許可制度,讓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他們說,中國一些內陸城市將會逐步發展,因為那里的房價較低,希望離開高成本沿海地區的工業企業也正向內陸轉移。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