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建筑師獻策:強化建筑防震規范設計和施工迫在眉睫
日期:2008-06-02 來源:建筑時報 作者: 我要評論()
□趙巍巖(上海時代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建筑師,一心想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給所有的人,人們強調建筑的視覺感染力,強調值得體驗與品位的所謂高尚的環境,但現在,建筑成了使人滅亡的一個個“幫兇”。“911”、汶川,建筑沒能成為生命的庇護所,反而禁錮了人求生的可能。 我們總是過于相信科學的力量,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這點兒脆弱的人類文明不堪一擊。在征服自然的幻想之下,在經濟目的的喧囂之下,人類的自信力極度膨脹,建筑也在支持這種虛弱的想象,在許多地方,建筑還在繼續不顧一切地試圖成為視覺奇觀。 周圍的設計師們都已經為災區捐款,一些朋友們已經相約,災后繼續捐資去建設希望小學。沒人希望這所小學能成為什么哲學的圖解,但大家都希望,這所小學在災害中仍舊可以為生命提供保障。 □康續瀚(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 一句話說得比較貼切:地震本身沒什么殺傷力,但是建筑物倒塌卻會造成很多人員傷亡。 作為建筑師我能想到的是:必須進一步加強建筑物防震抗震的強制性規范以及設計和施工;加強職業建筑師解決經濟、實用、美觀、安全等基本問題的基本素質;選用對地震區適合的結構形式;對災后重建理性思考合理規劃;積極參與到災后設計工作(義務、志愿);加強對學生關于建筑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的訓練和意識;組織設計師聯合設計,為宅區重建獻計獻策。 這次地震使中小學校舍成為災難最重的場所,令人十分痛心。對此,我們建議國家提高中小學結構安全標準和預算標準,包括民間捐贈的希望小學。我和團隊同事也已經開始進行抗震型中小學的設計方案研究,希望為災后重建提供有用的技術。我的策略主要是減少教學樓層數,比選后采用最輕的圍護結構材料,基礎與主體框架結構之間設置抗震墊消除地震力,采用輕型屋面結構(如夾芯保溫塑面板)等。同時,震災突發事件讓我們更深刻地反思當前中國城鎮建設的一些毛病。我將結合多年的思考與抗震現實需要,寫一份報告對災后重建城鎮的規劃和發展如何體現安全防災,經濟高效,環境可持續,科學管理等問題提供建設性意見。在近期適當時候,我們計劃到災區作些調研…… □凌克戈(華東建筑設計院) 從地震的狀況看,按照應該具有的建筑質量建造的房屋并沒有情況嚴重的倒塌,因此追查不合格建筑物的責任方勢在必行,畢竟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全國應就此對建筑物質量進行排查,防范于未然。 大量倒塌的農民住房實際上大量是自己建造,當然滿足不了抗震需求,問題是我們喊了那么久的口號,就如外匯儲備達到空前高度以致帶來金融風險,我們就不可以解決一下農民住房的質量問題嗎?居者有其屋,此屋還應該是安全的房屋,國家應該汲取教訓,關注農民的住宅安全問題。我們建筑師、結構師更應該行動起來,研究有沒有更經濟的安全房屋的建造方式,如能這樣,善莫大焉。 曾幾何時,很多建筑師一度對建筑防災(抗震、防火、逃生等)的相關規范不夠重視,甚至還帶有抵觸情緒。這次四川地震給我們上了現實的一課,讓我們意識到其實災難隨時可能出現在我們身邊。建筑師們對哪怕一個踏步一個欄桿設計上的認真投入,都可能挽回很多人的生命,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建筑師在建筑防災上的重視和研究是很不夠的,這點需要我們今后不斷地加強學習。 生命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脆弱!這一刻情愿相信佛教的解釋。靈魂是不滅的!此生只是生命長河中燦爛的一小段。逝去的同胞們還會在某個時間,以某種方式回到我們的生邊。生者的我們,只有做好自己,做強國家,以更好的狀態來迎接生命的輪回。作為建筑師,發揮專業特長為四川還是可以做事的,比如搞次集體的免費設計和重建的研討。 我們可以本次地震因倒塌而造成人員傷亡的嚴重程度將建筑物依據使用進行分類。可以看出,學校和多層居民住宅以及工廠成為重中之重。學校和多層住宅樓,甚至還包括一些政府機關辦公樓等,雖然在使用分類上有所不同,但其在建筑空間構成模式以及結構支撐體系上幾乎雷同:建筑空間構成模式以6層以下單元式空間通過縱向走道聯系,樓梯一般位于走道靠近兩側端部布置;結構支撐體系只要以橫縱墻體系支撐為主。就傷亡嚴重性來說,同樣采用墻體承重的單層民宅要好于多層房屋,房屋的樓層數同傷亡嚴重程度成正比。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