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災區城鎮重建規劃三路同時推進
覆蓋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已經啟動。
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托,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規劃院)、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同濟規劃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院)已經分別展開有關災后重建的城鄉規劃。
溫家寶主持會議討論災后重建規劃 加快進度
其中,清華規劃院負責阿壩自治州等地,中國城市規劃院負責德陽、綿陽等地,同濟規劃院負責都江堰、崇州、彭州、大邑等地。上述規劃院主要參與的是有關城鎮和鄉鎮的規劃設計,屬于單項規劃中的一部分。
5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主持召開了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組第一次工作會議,討論了“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工作方案”。
目前,國家發改委、四川省政府主要牽頭做災區重建的整體規劃。其中整體規劃基礎部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完成。參與專家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理所規劃專家毛漢英指出,該規劃預計在6月20日前拿出初稿,將涉及主體功能區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也會對各城鎮規劃,產業布局等多項規劃提供支持。
中國城市規劃院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預計會在規定的3個月內完成長期安置規劃。“不能太趕時間,但也不能拖得太長。”這位負責人說。
短期、長期規劃穿插進行
目前,三家規劃機構已經基本完成災后重建的第一階段,即臨時安置的避難階段;開始著手過渡安置的第二階段,謀劃長期安置的第三規劃階段。
清華規劃院副院長梁偉指出,災區目前最緊迫的工作是臨時安置的問題,清華規劃院的災后臨時安置的布局方案框架已經基本出來,基本到了查遺補缺的階段。
但他認為,盡管存在災后重建的3個階段,但是并不一定是完全按照先后順序。“在解決當前最緊迫的臨時安置問題的同時,也要細致了解當地的規劃歷史,地震的破壞情況,決定未來的規劃策略,實際上短期的急迫問題和長遠的規劃是穿插疊合共同進行的。”他說。
清華規劃院主要負責整個阿壩州的災后重建,這包括受災嚴重的映秀鎮、汶川縣城等地區的重建規劃。
中國城市規劃院,主要負責德陽、綿陽災后重建的規劃設計。這包括受災嚴重的綿竹、什邡、北川、安縣等,以及各個受災嚴重的鄉鎮的重建。同濟規劃院則負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的規劃。除了牽頭的這三家規劃院,也有其他規劃院參與重建規劃。
上述三家規劃院參與的僅僅是整個國家汶川地震后災后重建規劃的一部分。中國城市規劃院一位李姓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他們參與的是各地的城鎮、鄉鎮的規劃。其他方面的重建規劃屬于別的部門編制。
部分鄉鎮將搬遷或撤并
梁偉表示,“下一步最緊迫的工作就是安排充足的人力,資源,爭取在3個月內盡快完成災后重建規劃綱要,確定具體的原則、事項和方案。只要大方向確定下來,重建工作就會更加順利地進行。”
中國城市規劃院和同濟規劃院也在加快規劃編制的步伐。其中,同濟規劃院吳志強為組長的同濟規劃院團隊已經基本結束過渡安置規劃,準備著手長期的安置規劃。根據他的說法,這些臨時安置的規劃,已經埋下了長期安置規劃的伏筆。
不過,對于這次地震涉及范圍多為山區,次生地質災害是重建規劃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將有部分鄉鎮和縣需要遷移地址。
根據四川省發改委主任劉捷在6月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城鎮建設規劃、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住房建設規劃將分別選擇一個原地重建和一個異地遷建的鄉鎮進行先期建設試點。
梁偉告訴本報記者,有關阿壩自治州地震災區的規劃,包括汶川縣城是否異地選址重建,規劃的時候會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等因素,但是會“盡量在原地”。
梁偉認為,汶川縣城原來的地址是沒有安全隱患的,規劃將努力做到確保安全,不打破原狀態,盡快使城市恢復活力。
而受災更為嚴重的北川縣城等地,異地重建已經不可避免。
在中國城市規劃院所承擔的規劃和研究項目中,就包括北川縣城搬遷選址,北川新縣城總體規劃暨首期發展地區城市設計;北川老縣城(曲山)地震博物館(震災紀念地)規劃研究及當前管理措施建議。
此外,受損嚴重,還有一些鄉鎮可能需要遷移重建或者撤并。在中國城市規劃院的規劃任務中就包括部分嚴重災損建制鎮、鄉鎮重建、撤并、搬遷規劃。
不過,有關鄉鎮需要遷移或撤并的研究仍只是建議,可選址地點也可能是幾個,“由地方政府最終拍板。”中國城市規劃院辦公室一位人士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