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三北防護林建設成就:巍巍綠色長城 鑄起歷史豐碑
日期:2008-11-21 來源:林業局網站 作者: 我要評論()
科學支撐不斷增強。上世紀80年代,從三北地區干旱少雨的實際出發,為了突破工程建設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技術瓶頸,重點在單項技術上實現突破。推廣應用了容器育苗技術、鉆孔深栽技術、開溝深栽旱作林業技術、匯集徑流抗旱造林技術等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進入90年代,三北工程建設由推廣單項技術向綜合配套技術轉變,按照不同類型區,組裝配套造林、營林、經營等綜合技術措施,建設科技試驗示范區,探索總結治理模式,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同時,從工程建設國家專項投資中拿出10%的資金專門用于適用技術的推廣,實行項目單報、投資計劃單下,從根本上保證了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先后推廣了深受農民歡迎的先進適用技術1200多項,推廣面積達到300多萬公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工程質量,造林保存率由過去的60%提高到85%以上。進入四期工程后,工程建設技術向模式化和標準化邁進。在三北地區,按照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的要求,總結推廣應用了100多種造林模式,并按照功能布局需要,在三北地區推廣了生態防護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景觀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啟動了科學示范推廣項目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建設。 三北工程構筑了一道綠色屏障,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 3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把增加林草植被作為首要任務,擴綠、治沙、固土、保水、護田并舉,防護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態系統得到初步修復,改善了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重點治理地區的風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雙降”趨勢。在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上,采取封、飛、造相結合的辦法,營造防風固沙林561萬公頃,使27.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保護和恢復沙化、鹽堿化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據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表明,從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間,陜、甘、寧、蒙、晉、冀等6。▍^)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與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凈減少7921平方公里。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已進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階段。陜西省榆林沙區林草植被達到373.78萬公頃,林草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15.6%提高到現在的33.5%,建成了以陜蒙邊界、古長城沿線、白于山北麓、榆定公路、黃河沿岸為骨架,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在沙漠腹地建成萬畝以上的片林165塊,沙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與上世紀末相比,沙化土地減少了2.08萬公頃,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比重由29.9%下降到15.9%,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到“整體遏制”的轉變。位于科爾沁沙地的內蒙古通遼市,通過三北工程建設,有166.67萬公頃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53.33萬公頃的農田和73.33萬公頃的草牧場得到了林網保護,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8.9%提高到現在的20.89%,沙化土地凈減少77萬公頃,實現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甘肅省河西走廊五地市堅持“南保青龍、北鎖黃龍、中建綠洲”的方針,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87.64萬公頃,41%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在走廊北部長達1600公里的風沙線上,建起了長達1200公里、面積約30.7萬公頃的大型基干防風固沙林帶,控制流沙面積20多萬公頃,堵住大小風沙口470處,使1400多個村莊免遭流沙侵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完成造林274萬公頃,在鞏固綠洲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綠洲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4萬多平方公里擴大到7萬多平方公里,擴大了四分之三,一個以農田防護林、大型防風固沙基干林帶和天然荒漠林為主體,多林種、多帶式、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綠洲綜合防護林體系已初步形成。 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在以黃土高原為主的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3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38.6萬平方公里。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造林779.1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公里,使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公里,約有近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年入黃泥沙減少3億多噸。山西省造林153.4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0萬公頃,使46.7%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原來的5.56萬平方公里減少到4.01萬平方公里,減少了28%,強度以上土壤侵蝕面積由2.8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21萬平方公里,減少了57%。遼寧省營造水土保持林53萬公頃,控制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公頃,使地表徑流和沖刷侵蝕明顯減輕。據測算,土壤侵蝕模數從過去平均4500~5000噸/年·平方公里,下降到1500~2191噸/年·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甘肅省在黃土高原營造各類防護林70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8萬平方公里,累計達到5.67萬平方公里,治理率為58.09%,提高了近43個百分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輸入河流和水庫的泥沙由1977年的2.2億噸下降到現在的1.4億噸,水土流失面積也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 平原農區基本建成了防護林體系,糧食產量和農田面積呈“雙增”趨勢。在東北、華北、黃河河套等平原農區,堅持以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為目標,營造帶片網相結合、集中連片、規模宏大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253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2248.6萬公頃,平原農區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一些低產低質農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三北地區的糧食單產由1977年的118公斤/畝,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畝,總產由0.59億噸提高到1.53億噸。同時,由于防護林體系建設,過去的荒沙荒灘變成了基本農田,三北地區30年新增農田牧場1534萬公頃。據東北林業大學測定,由于農田防護林的作用,糧食增產15%~20%,僅此一項,三北地區增產糧食187.6萬噸,2005年全國產糧“十強縣”全部是三北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達標縣。東北平原共營造農田防護林70.022萬公頃,庇護農田776.16萬公頃,林網化程度達到72.24%。初步建成了以農田防護林為框架,多林種、多樹種并舉,網帶片、喬灌草結合,農林牧彼此鑲嵌,互為補充、互為一體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根除了危害農業生產的“三刮四種”現象,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無霜期10~15天,延長了生長周期,保證了糧食穩產高產,糧食單產由過去的84.9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23.4公斤,總產由0.14億噸達到0.70億噸,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新疆有12個地州、82個縣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34個團場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全區403.3萬公頃耕地中的95%受到林網庇護,45個縣市在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達到了平原綠化標準,初步建成了以綠洲內部農田林網、綠洲外緣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天然荒漠林和山區天然林為主體的綠色屏障,鞏固和完善了綠洲生態體系,提高了綠洲抵御災害的能力,糧食單產由工程建設前的100公斤增加到427.5公斤,總產達到816萬噸,是工程建設前的3倍。河北省三北工程建設區154萬公頃農田和73.9萬公頃牧場實現了林網保護,工程建設區農作物年均增產3億公斤以上,其中防護林貢獻率20%以上,農民增收2.4億元以上。 人們的生存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三北工程建設恢復和增加了建設區林草植被,美化了人居環境,改善了人們的生存條件。三北工程區森林面積由工程建設前1985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4283萬公頃,林木增加減少了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含量,凈化了空氣,提高了空氣質量。據測算,三北工程新增造林面積每年可吸收二氧化氮734.1億噸,二氧化硫183億噸,一氧化氮929.8萬噸,一氧化碳5383.2萬噸。甘肅蘭州過去是三北地區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通過30年的建設,在改善大環境的同時,大力開展南北兩山綠化,造林45萬公頃,森林面積得到快速增長,吸收二氧化碳和各種有害氣體。同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空氣質量明顯改變。1998年席卷全新疆的特大沙塵暴,損失主要集中在缺林少林的地區,在3.22億元的損失中,和田、喀什防護林比較完備的地區損失僅為1320萬元,就是在損失較重的地區,防護林也發揮了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庫車縣30年來共營造防護林0.91萬公頃,綠洲森林覆蓋率達34.1%,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空氣濕度也逐漸加大,年降水量逐年上升,大風、浮塵和沙塵暴天氣減少,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逐漸降低:上世紀70年代與2000年后相比,降水量由67.4毫米上升到70.3毫米,大風天數由年均18天減少到6天,浮塵天氣由年均91.3天下降到21.8天;沙塵暴天氣由年均11.3天下降到2.2天。 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通過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的近自然森林生態系統正在修復和形成,野生動物、植物的種群和數量穩中有升,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基因的多樣性,促進了生態系統平衡。甘肅省安西縣通過荒漠植被建設,生態系統的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據觀測,荒漠區內生物種數明顯增加,新增野生植物15種;絕跡多年的蒙古野驢又現身影;巖羊、雪雞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三北工程培育了一批產業資源,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 三北工程建設30年來,把防護林體系建設同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造一片林子,富一方百姓,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特色資源成倍增長。目前,工程區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3.9億立方米,凈增6.7億立方米。四料俱缺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特別是三北工程營造的農防林和用材林,活立木蓄積量高達4億立方米,已具備年產2000萬立方米的生產能力,經濟價值在100億元以上。據統計,三北地區年產木材2461萬立方米,產值71.1億元,其中商品材2034萬立方米,農民自用材427萬立方米。營造各種經濟林400萬公頃,建成了以黃土高原為主的優質蘋果基地、黃河沿岸紅棗基地和新疆的香梨、寧夏的枸杞、河北的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年產干鮮果品36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三北地區的蘋果產量1600萬噸,約占全國產量的60%。 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通過防護林體系建設,廣大人民群眾從特色經濟林產品銷售、流通和加工以及人工林木材銷售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林果業和木材生產已經成為建設區廣大群眾增加收入的穩定來源。截至目前,新疆林果業年創產值114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450元。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將香梨、葡萄、紅棗、杏為主的四大特色林果作為發展林業經濟的龍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底,全州種植香梨6.67萬公頃,1.33萬公頃葡萄,1.33萬公頃紅棗,1.33萬公頃杏,年產各類果品28.72萬噸,產值8.1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收入744.8元,已經成為該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其中庫爾勒市和若羌縣農民人均林果收入在4500元以上。甘肅省天水市大力發展經濟林,面積達11.96萬公頃,年產果品70萬噸,分別為1977年的18倍和35倍,年產值1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的1/4來自林果業。山西省昕水河流域目前林果總產值達到386168.15萬元,比1978年前的20039.33萬元增長了18.3倍,人均果品收入726元,占到農民人均收入2241.79元的32%。吉縣、隰縣、石樓等縣的林果業收入占到農民總收入的50%以上,絕大部分農民依靠林果業走上了致富道路。河北省永清縣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形成了林木加工、果品生產、種苗供應、林產品銷售四大農村支柱產業,林業總產值達62411萬元,農民林業人均收入達到1837元。遷西縣現在每年干鮮果品收入達2.4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收入達1820元。林果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對農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產業和現實途徑。 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目前,以林副產品為主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流通業、生態旅游業等在三北地區蓬勃興起,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林業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快速崛起,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可喜變化,成為振興農村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寧夏通過枸杞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裝、交通運輸、旅游觀光、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據初步統計,僅關聯產業收入就達15億元。枸杞市場營銷網絡建設速度加快,在全國136個大中城市建立了穩固的枸杞產品銷售渠道和網點,從事枸杞營銷的人員達1萬余人。2005年,有40多萬人加入了枸杞種植和深加工領域,有近20萬勞動力從事枸杞采摘,使主產區和周邊鄰縣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陜西省隨著果業特別是蘋果生產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占有份額也在逐年上升。據統計,目前陜西省果品暢銷全國,遠銷歐洲、東南亞、北美、南美等地區,出口國家和地區由2000年的45個擴大到53個,出口創匯連續9年以兩位數速度持續增長。2005年,陜西企業自營出口的果品數量達29.3萬噸,創匯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9.49%和54.97%,其中濃縮果汁出口26.67萬噸,創匯1.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8%和61.01%,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目前,全省注冊出口果園達到232個,面積近2萬公頃,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北工程探索出了一條科學路徑,為我國開展生態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3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走出了一條國家組織發動、凝聚全社會力量投身生態建設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道路。三北工程上馬時,我國實力不強,經濟脆弱。實施覆蓋我國半壁河山的生態工程,本身就是一項嚴峻的挑戰。之所以能夠始終堅持并取得驕人的成就,原因就是我們用制度優勢彌補了經濟劣勢。我們的政治優勢體現在黨和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集中力量辦大事。工程一上馬,國務院就成立了由各有關部門和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領導組成的三北防護林領導小組,各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這種領導體制把工程建設由部門層面提升到政府層面,由行業行為拓展成為社會行為,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極其有效地調動了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流向林業建設領域。30年吸引各種社會資金投入累計達到48.6億元,是國家專項資金的97%。特別是把工程建設同億萬人民求生存、謀發展的強烈愿望結合起來,把國家的重點工程交給農民來辦。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為三北工程建設義務投工投勞50多億個工日,折合人民幣470多億元。有了這個優勢,我們就形成了團結協作、萬眾一心、共筑長城的良好局面,才能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30年來,三北工程緊緊圍繞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不同階段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中找準支點,把握方向。始終把農田防護林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大力發展平原林業,優化農業生產環境,保證糧食的高產穩產,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把防沙治沙作為主攻方向,結合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加大了毛烏素、科爾沁沙地、河西走廊、新疆綠洲治理力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始終把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作為建設重點,加快黃土高原和京津周圍治理速度,改善黃河和大型水庫的水質,維護水資源安全。始終堅持服務于農村、農業和農民,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 三北工程創新了一套理論,保證和推動了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 三北工程是我國政府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林業生態工程。在30年的建設歷程中,廣大建設者和管理者在實踐中,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理論指導工程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形成了一套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防護林建設理論。 三北工程第一次把森林的三大功能有機結合起來,突破了過去林業建設以生產木材為主的指導思想,為我國林業實現歷史性轉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三北工程堅持實踐生態系統學理論,第一次把生態建設作為林業的主要任務,提出了建設防護林體系的思想。根據建設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災害頻繁,農林牧比例失調的實際情況,突破以往防護林就是建設單一結構、單一林種的思想,把人為的能動作用和自然自我修復結合起來,建立一個高生產力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體,形成一個農林牧、土水林、多林種、多樹種、帶片網、喬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三北工程堅持實踐生態經濟學理論,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思想。從工程建設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貧困的實際出發,把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有相結合起來,讓群眾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從而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工程的積極性,使工程建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三北工程堅持走生態治理規;牡缆罚谝淮伟焉鷳B建設以國家重點工程的形式組織起來。根據建設區生態治理難度大,治理速度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生態承載力的需要,突破了生態建設小規模、小范圍格局,把生態治理上升為國家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實現了以工程帶動生態建設,促進了林業全面發展。 三北工程堅持尊重科學,在技術上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和創新。一是在防沙治沙方面,突破了過去被動的以防和治為主的技術方案,提出了防、治、用結合的全面治理的思路,實現了在防沙治沙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二是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突破了單一治理的模式,提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以山系和流域為單元,坡、峁、垣、梁、埂綜合治理。三是在造林方式上突破過去以造為主的技術政策,從注重人工造林向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飛機播種造林相結合轉變,把封山(沙)育林擺在突出的位置;加大了封育和飛播造林力度,加快了工程建設步伐。四是在發展方式上從單純造林向造林、保護、經營、利用相結合轉變,把管護放在第一位;在林分結構上從營造純林向營造混交林、覆層林、異齡林相結合轉變,把營造混交林作為首要任務;在林種結構上從營造防護林為主向防護林和經濟林、用材林等多林種相結合轉變,把適地適樹作為基本遵循;在樹種結構上從造喬木為主向喬灌草、針闊葉樹種相結合轉變,把灌木林放到了優先發展的位置;在種苗培育上從引進外來樹種為主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土樹種為主轉變,把鄉土樹種作為各地工程造林的首選品種。五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突破了造林成活率的技術難關,探索出了以涇流林業、深栽造林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個百分點。六是在飛播造林方面,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的禁區,飛播成效提高20個百分點。 三北工程鑄造了一種精神,成為激勵人們投身建設美好家園的動力源泉 啟動實施三北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改善國土生態面貌的決心和意志,符合三北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愿望,激發了建設區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建設綠色家園的積極性。他們把改變生存面貌、改善生活條件的強烈愿望化作自覺的行動,煥發出極大的熱情,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積極投身到改變自然的偉大實踐中,涌現出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譜寫了一篇篇壯麗樂章,創造出了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塑造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為主旋律的“三北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凝聚和升華。三北地區各族干部群眾用心血和汗水凝結的成果,相當于再造了3個大興安嶺,為我國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三北工程也以其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條件之艱難、效果之顯著,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被國際上譽為“世界林業生態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壯舉”。 在新疆,三北防護林體系既改善了環境,又富裕了群眾,深得人心,被稱為“生命工程”、“富民工程”、“魚水工程”,筑牢了發展之基,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150團抓住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機遇,采取生物治沙和開辟農田相結合的方式,30年如一日,硬是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后退了60公里,創造了人進沙退的奇跡。甘肅省在三北工程建設中,明確提出“治窮必先治山治沙,治山治沙必先興林”,并號召全省人民要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山西省右玉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奮斗,植樹營林,為改善惡劣的生存環境進行了不懈抗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干部群眾發揚艱苦創業、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管千難萬難,始終認準一個理:怕難沒有出路,窮熬不如苦干,堅持綠化的信念不動搖,憑著覺悟加義務,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聞名的“塞上綠洲”。他們領導率先干,干部帶頭干,群眾同心干,一張鐵鍬兩只手,镢頭加窩頭,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艱苦卓絕的造林綠化“人民戰爭”,一棵一棵地用汗水澆灌,一年一年地用心血播綠,營造出一片人工綠洲。幾十年來,右玉人民不畏艱難,以綠為榮,以樹為伴,苦干實干,換來了右玉山川的滿眼蔥蘢,贏得了大自然的豐碩回報。如今的右玉山綠了,水清了,羊肥了,民富了,10萬公頃樹、3.33萬公頃草,正在成為全縣蘊含無限商機的黃金資源;60萬只羊、8000多頭奶牛,也成為了農民小康建設的致富源泉,全縣真正走出了一條“植樹種草防風沙、發展畜牧富農家、生態建設增活力”的道路。 三北工程建設30年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大地上筑起了綠色長城,為中國林業生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資產,必將成為名垂歷史的偉大工程。未來,三北工程建設將繼續在三北大地上鋪綠種富,在三北地區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旅行中奮力前行。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三北防護林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