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中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三十年(1978—2008)
日期:2008-11-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我要評論()
三北工程是改造自然的偉大壯舉,是一項蔭及子孫、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30 年的建設成就,有效拓展了人們生存發展空間,奠定了中華民族經濟社會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30年的建設實踐,開辟了建設區增收的新渠道,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30年的建設歷程,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鑄就的“三北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升華,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精神財富。30年的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十分英明的,順乎民心、合乎民意;30年的實踐也證明,人們在惡劣的生態環境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也不是無所作為的。只要我們遵循自然規律,堅持科學的態度,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可以治理的,窮山惡水的面貌是可以改變的。 1978年11月25日,中國政府從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戰略出發,作出了在我國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以下簡稱三北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 根據總體規劃,三北工程建設范圍西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孜別里山口,東至黑龍江省賓縣,東西長4480千米,南北寬560~1460千米。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三北工程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建設期限為73年,分3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建設。主要目標是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5%;平原、綠洲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蝕模數降低到輕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積不再擴大;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通過30年建設,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446.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5.05%提高到10.51%,區域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建設背景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分布著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于沙化、鹽漬化,牧草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據調查,三北地區在上世紀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區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干旱等自然災害十分嚴重。三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5.4萬平方千米(水蝕面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萬噸以上,相當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黃河每年流經三門峽16億噸泥沙,使黃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億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為地上“懸河”,母親河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干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難,嚴重制約著三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境地,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實現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聚居著漢、回、蒙、滿、維吾爾、哈薩克、鄂倫春、塔吉克等22個民族,總人口1.67億。 三北地區戰略地位突出,有我國重要的國防基地。工程區橫跨我國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羅斯、蒙古等10多個國家接壤,國境線長達7000千米。三北地區有許多革命老區,由于生態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困難。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增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維護國家安全,鞏固國防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礦產資源豐富。人均農地、草地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極具開發潛力的農業區;已經發現的礦產有170多種,約占全國的70%,其中有多種礦產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顯的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區植被稀少,農村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產低而不穩,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地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 三北地區在農田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少地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工程建設前,三北風沙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87萬公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40萬公頃,為大規模進行沙害、水患治理積累了經驗。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興林”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植樹種草是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生態災難只能用改善生態的辦法來治理。 二、建設歷程 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夙愿。早在1964年,周恩來總理就林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林業要以營林為基礎。造林要把重點放在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有陣地、有重點、有步驟地前進。”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精神,林業部組織干部深入沙區、山區調研,在文革前夕形成了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西部干旱、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帶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的構想。十年動亂,構想擱置。1978年初,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關于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帶的建議》,鄧小平同志和國務院幾位領導很快作出重要批示。國家林業總局迅速組織干部開展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規劃。1978年11月25日國務院以國發(1978)244號文件轉批了《國家林業總局關于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規劃》。同時,國務院相繼成立了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組建了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從此,揭開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30年來,工程建設始終堅持生態建設的主導目標不動搖,并且伴隨社會發展變化進行適應性調整: 思路調整 三北工程建設之初,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生態面貌,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促進農牧業穩產高產,維護糧食安全,把農田防護林作為工程建設的首要任務,集中力量建設以平原農區的防護林體系。二期工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深化,為進一步調動群眾投身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工程建設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使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統一,改變單一生態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做到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七個結合,使防護林體系達到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三期工程,從三北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由近及遠,突出重點的方針,在三北農牧業生產迫切需要、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選定一批黨政領導重視、基礎工作扎實的縣旗,進行重點扶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成一批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提出到2000年,在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規模不等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四期工程,根據日益嚴峻的防沙治沙形勢,提出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近幾年,根據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在工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的工程建設思路,開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重點農區、重點沙區和水土流失區的高標準防護林建設。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