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花木產業輝煌三十年——話改革言心聲
日期:2008-12-15 來源:中國花卉報 作者: 我要評論()
首都綠化:綠意蔓延30年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市園林局副局長劉秀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北京的城市園林綠化事業進入快速全面發展階段,市容市貌日益改觀,環境明顯改善。 由于從事多年園林工作,我對首都園林綠化的變化深有感觸。三十年前,北京綠量少、樹種少、公園少。當時,北京市只有40多個公園,現在發展到600多個具有公園功能的綠地。行道樹過去是一條路兩排樹,現在是立體綠化,立交綠化群落綠化,綠化的厚度比從前大大增加。 1980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開展起來,首都義務植樹大軍在市域范圍內綠化造林,特別是五河十路的綠化取得顯著成果,郊區綠化顯現。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北京加大林木管護和投入。進入新世紀,北京開始實施生態林補償機制,四萬多村民借此機會上山就業,千百年“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轉變為“生態涵養”,由于科學造林,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不少居住區公園是為了適應城市建設與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建造;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北京建設了一大批城市綜合公園;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城市綠化進一步精細化,設計施工都有可喜的進步;到了本世紀,北京的公共綠地和街道綠化基本達到國際化水平。 今天,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首都的園林綠化產業將繼續快速、健康向前發展。 生逢發展時入對綠色行 綠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敏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非常幸運的,正所謂生逢其時。當我們走出中學大門,正趕上恢復高考;當我們走出大學校門,正逢人才青黃不接。我們的成長年代,正是國家安定團結、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 1987年我開始涉及園林機械業務。當時國內的園林綠化屬起步階段,草坪量很小,進口草坪機僅在廣東和深圳特區被少量使用。1990年是一個轉折點。記得這一年我作為中國林機公司北京公司的負責人,第一次到中國花卉報社聯系刊登了6期半通欄廣告,竟一舉成為國內園機廣告發布第一人。那時廣告刊出的效果真好,總需求量相當可觀。1991年進口產品數量大增,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知名品牌紛紛涌進中國。 進口產品主導我國園機市場十多年后,2003年起逐漸被不斷崛起的國產品牌機械所取代。西北林機的草坪機和江蘇淮安的“立特”剪草機很值得紀念,因為一個是國產第一臺剪草機,一個是最早(1989年)與進口剪草機同臺競爭的國產品牌先鋒,雖然這個品牌的草坪機今天已不復存在,但他們為國產園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礎。2008年,經報關進口的園機產品僅占我國市場總量的10%以下。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是我們城市園林綠化觀念卻落后于整體社會發展的腳步。在此我舉出兩個例子:一是業界至今對種樹種草的問題爭論不休;二是城市園林景觀“黃土不露天”的基本理念在中國仍沒有有效建立起來。
相關鏈接:花木欣逢輝煌三十年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