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景園林師 → 學術思想|風景園林師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生態規劃的哲學思考
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與環境倫理觀——生態規劃的哲學思考 摘 要:本文從生態學的重要性與顛覆性論述開始,綜述了當前生態學的重要性、科技解決環境問題的局限性、以及科技帶給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潛在的巨大威脅——核武器與生態崩潰。論文重點研究分析了人類生態價值觀與環境倫理的發展過程,同時研究了風景園林對城市與社會的貢獻,最后對生態規劃與禁建區規劃進行了哲學反思。 關鍵字:生態學;生態價值觀;環境倫理;風景園林;生態規劃; 前 言: 生態學已經被廣泛社會化,流行化,泛濫化,更被誤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為新形勢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態的人用來維護生態反對建設的依據,生態學已經走到了讓生態學家無奈的時代。 我們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我們處于經濟決定論時代,一俊遮百丑,對GDP,GNP瘋狂的追求;發展機遇的壓力,來自世界列強的壓力,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處于高科技時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時代的壓力;我們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后面搞現代化,模仿學習,抄襲拷貝,多使用淘汰技術與落后產業與工業方式;全國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壓力;我們搞了幾十年的生產,特別是污染工業與傳統工業,高能耗,高物耗,高強度開發建設使得環保歷史欠賬太多;高消費促進生產的壓力,我們處于高消費,高浪費的時代,消費刺激生產理論的影響;中國社會城市與鄉村的二元制社會,社會經濟發展壓力;中國城市化的壓力;中國脆弱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災害較多……。 人類最終的出路——改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人類發展速度與生命的價值問題。而不是創造一堆無限正確的名詞與中看不中用的所謂理論。 1 生態學的重要性與顛覆性: 1)生態學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持; 2)生態學已經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梁; 3)生態學已經成為本世紀影響政治家、科學家以及工程技術專家決策的重要理論; 4)生態哲學已經成為我們適應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創造世界重要的新價值觀與世界觀; 5)沒有生態學理論支撐的理論與方法將成為舊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6)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土地關系等等,將是我們永恒的研究內容; 7)東方文化將是我們研究生態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2 生態約束與生態支撐 2.1生態學與生態問題的特征: 1)認識環境----了解環境的系統性和區域性 認識生物----了解生命的價值 認識生態學—了解生態學的建設性 2)認識生態問題的特點 累計效應;顯著的放大效應;很強的滯后效應;空間轉移效應; 3)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統籌協調。 2.2 生態學的局限性與有限性 生態學已經被廣泛社會化,流行化,泛濫化,更被誤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為新形勢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態的人用來維護生態反對建設的依據,生態學已經走到了讓生態學家無奈的時代。大家都覺得明白事情,好像生態學家似乎還不懂。比如已經被用到中國憲法的名詞“生態環境”、“生態建設”,就沒有被生態學家認可,沒有寫進生態學名詞術語詞典。 人類遇到的問題不都是生態問題。生態學不能解決人類發展中的所有問題,F在很多人認為生態學的發展會使人類健康發展,會使天藍水綠,會使自然界鳥語花香,落英繽紛。人類大發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與價值觀指導下,朝著一定的方向進行。利益驅動是人類生態系統發展的永恒動力,雖然我們正在提倡自然的權利與環境倫理。要我們善待自然,善待環境,善待生物,但是還沒有成為決策者的自覺行動。 有了生態學,并沒有使我們的環境變好,相反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我們所處的世界環境與區域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糟。生態學越熱門,環境問題越大,相反相成。 生態學理論與方法不能直接來解決生態問題,而是發現問題,診斷問題的重要方法。雖然使得我們解決生態問題有了某種可能。 生態學逐漸成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價值觀與方法論,但是人類的利益驅動,還沒有使得生態學真正成為人們行為的驅動力,大多數屬于名詞炒作與概念創新。這并是不是生態學的錯誤,而是人類今天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目標、發展速度、發展力度、發展強度以及生存方式、生產方式和深層次的重新審視人類存在的價值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改變人類生存的價值觀,需要更新發展的理念;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區域概念,不是局部問題;生態問題涉及人類需要改變目前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生態學科的問題。 2.3現代科技的發展幾乎成了“生物定時炸彈”,人類逐步走向自我毀滅 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密不可分。 現代科技的基本發展方向是無限追求控制力和征服力,力圖達到對自然環境的隨心所欲的控制 。即現代科技是征服性、擴張性的科技。例如,20世紀的殺蟲劑、現代醫療技術,更不用提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都表現出強烈的征服性。征服性、擴張性技術的特征是大規模和高效率,中國建三峽大壩的技術是大規模技術的典型。現代技術還表現出高消耗、高排放和重污染。 21 世紀的科技必須實現一次生態學轉向?茖W應由說明性、預測性的科學轉向理解性的科學,由只重分析不重綜合的科學轉向分析與綜合并重的科學,由還原論的科學轉向說明和理解整體的科學。技術必須由征服性、擴張性的技術轉向調適性的技術。 2.4 展望未來----經不起試驗,唯有好自為之 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 生態補償的理論和不同開發領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 生態環境的價值計量與評估 3 環境倫理核心內容與研究進展 “環境倫理”就是對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系,給予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定義與解釋。它包含了“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生命中心倫理”(biocentric ethics)和“生態中心倫理”(ecocentric ethics)。 3.1 “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普羅達哥拉斯(Protagoras) (約485B.C.–420B.C.)提出的“人是尺度”的理論,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1)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 (2)人類是一切價值的來源,大自然對人類只是工具性價值。 (3)人類具有優越特性,故超越自然萬物。 (4)人類與其它生物無倫理關系。 人類中心主義的教義是將人與自然分離,認為人之外的生物,它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大自然對人類只有工具性和實用性的價值(White,1967)。 所以,人類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當今環境污染與環境惡化的重要根源。 3.2 生命中心倫理: 1). Benthem 的“動物會感到痛苦” 邊沁(Benthem)認為只要有感受苦和樂的能力,就應該納入道德的考量范圍之內。他認為問題并不是在于它們會不會推理或談論?而是牠們會不會受苦?只要是引起最大痛苦的行為就是最不合倫理的行為。 2). Peter Singer 的“動物解放” 辛格(Singer)于1978 年發表的“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文,認為動物能感受痛苦和愉快,所以人類應該給予它們道德的考量以及給予牠們生存的權利。并利用“感知”(sentience)一詞來表示受苦和享樂的能力(Singer,1976,1979)。 3). Tom Regan 的“動物權” 黎根(Regan)的“動物權”(animal rights)是基于“天賦價值”(inherent value)所提出的,他認為個體本身就有價值,而且獨立于其它個體對他的需求和使用。表示所有具有天賦價值的個體,都值得相同的尊敬(Regan,1980,1983)。 4). Albert Schweitzer 的“尊重生命” 史懷哲(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倫理中倡導:鼓勵和維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毀壞和阻撓生命是丑惡的壞事。他認為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蟲和植物都應該備受人類的敬畏和尊重,這就是尊重生命的原理(Schweitzer,1923)。 5). Paul Taylor 的“尊敬自然” 泰勒(Taylor)的學說認為,所有生物都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賦價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尊重。而生命中心的自然觀就是人類與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區的成員,是人類與其它生物構成互相依賴的系統,人類并不優于其它所有的生物(Taylor,1981,1986)。 3.3 生態中心倫: 理基于自然世界具有內在價值的哲學為前提,主要的主張是整體主義的倫理,也就是對整體生態系給予倫理的考慮,包括生物、非生物、生態系和生態系過程。主要特性包括:(1)重視生態系整體價值。(2)只有在生態系整體中,才能決定個體的角色和地位。(3)整體生態系的平衡和穩定比個體的生命生存還重要。生態中心倫理包含了“大地倫理”(The Land Ethic)和“深層生態學”(deepecology)。 1). Leopold 的“大地倫理” 李奧波(Leopold)所發表的大地倫理,認為生命社區的范圍應該擴大,涵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整個來說就是大地。大地倫理主張一個真實的環境倫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內在的價值,而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倫理道德的責任!胺彩潜4嫔鐓^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事都是對的,否則都是錯的!(Leopold,1949)。綜合上述,大地倫理的信念主要是要傳達人類只是生命社區的普通成員,應該改變人類是優越物種的想法,如此才能給予整個生態系尊重。 大地倫理學又稱環境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綠色哲學、自然哲學、生態哲學,是一門從哲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來研究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探討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綜合學科。 大地倫理是指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對立的一種新倫理觀,其基本要點是,人類只是整個自然界中的一個物種,是地球生命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它和其它物種其它 生命沒有本質的區別,彼此之間應該平等相處。由此出發,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對其它物種的摧殘使用,就沒有了倫理上的正當性,或者竟可以說是不道德的。所 以,如果人類還想在這個星球上生存下去,就必須改變對自然的態度,學會和其它生命和平的平等的相處,學會尊重其它形式的生命。 2). Naess 的“深層生態學”核心內容: “深生態學”(Deep Ecology)是由挪威著名哲學家奈斯(Naess)創立的現代環境倫理學新理論, 它是當代西方環境主義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戰性的生態哲學。深生態學是要突破淺生態學(Shallow Ecology)的認識局限,對我們所面臨的環境事務提出深層的問題并尋求深層的答案。 以人類為中心是淺層生態學,以生態為中心才是深層生態學。 (1)“以互相關聯的全方位思想,反對人在環境中的隨意想象”。任何有機體都是生物圈網絡中的一個點,沒有萬物之間的聯系,有機體不能生存。 (2)“生物圈平等原則”。任何生命形式,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平等。 (3)“多樣性和共生原則”。鼓勵生活、經濟和文化的多樣性!吧畈⒆屗松睢(Live and let live)是比“要么你活,要么我活”(Either you or me)更重要的強有力的生態學原則。 (4)“反對等級的態度”。以上三條原則適用于所有的物種、群落和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民族。 (5)“反對污染和資源枯竭”。在這方面生態學家已找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但淺生態運動沒有考慮采取措施的社會意義,而深生態運動要擔負起倫理責任。 (6)“復雜而不混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著復雜而有序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構成動態平衡的有機統一體。 (7)“區域自治和分散化”。深生態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區域自我管理”以及“物質和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3.4 對環境倫理的質問? 第一,所有生命是否平等,是否能夠平等? 第二,達爾文主義在自然界動物中是否有效?在人類社會是否失效?我們在各種關于動物的電視片中看得很清楚,自然界生物鏈的維系,仍然遵守著弱肉強食,以強凌弱這樣一個殘酷的規律。 第三,就算我們希望和其它生命和諧平等相處的愿望是真誠的,而且我們確實也為此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但這能否實現所有生命 的平等仍然有很大的疑問。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