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宜居之城 從轉變發展理念起步
暢達的交通、完善的醫療配套、保存完好的古都風貌、不斷上漲的居民收入與平穩的物價水平……這是北京市民心中和諧宜居的生活。然而,在人口與資源矛盾日益突出的當下,在社會日益開放和多元化的今天,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催生著更加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對公共服務和社會建設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十二五”時期,如何緩解中心城人口過度聚集帶來的運行管理和資源壓力,成為擺在北京建設和諧宜居之都面前的大課題。 百姓心中的宜居之城什么樣? 建設和諧宜居北京,讓北京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在《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中頻頻被提及。那么,百姓心中的宜居之城什么樣? “宜居,交通一定不能太堵,目前地鐵已經惠及到了很多區域,未來政府能不能再多建點地鐵?除了控制小客車總量,能不能提高私家車的使用成本。”家住朝陽北路的程志云最近的高興事兒、煩心事兒都是因為車。“我正好是去年11月份買的車,可是一開上就煩了。”程志云的煩惱來自堵車。“一出門就堵,最長的一次,在朝陽北路大悅城門口整整堵了兩小時,這也太不幸福了。”聽說地鐵6號線正在施工,程志云打算一旦地鐵開工,馬上回歸公共交通的“懷抱”。 今年58歲、住一條普通胡同里的郝大爺退休后在家待著也閑不住,不是上房整理瓦片,就是給院門口的大門補補紅漆,一切的修修補補源于老郝心里對這座承載自己一生的城市無限的熱愛:他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北京這座古城能一直保留厚重的歷史風貌。 與老郝的“胡同情結”不同,在門頭溝的王奶奶看來,眼下如果自己能在家門口看上病,兒女們的負擔輕一些,自己便會覺得很幸福。王奶奶告訴記者,由于自己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老年病,每次疾病發作,兒女們都要請上一天假,開車帶她到離家十余公里以外的一家三甲醫院就診。“整個門頭溝沒有一家三甲醫院,如果未來家門口也能多建幾家大醫院就好了。” 家住東城區的李慶妍和老伴剛剛退休,退休金每月加起來有4000元,看起來不少,但也得精打細算過日子。聽說政府在努力控制物價的同時,也在千方百計地增加居民收入,對此,李慶妍坦言,退休金上漲和物價降低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宜居城市,一個朝著世界城市邁進的北京,一定不能忽視城市環境建設。”剛從法國巴黎留學回來的齊永輝在談及宜居時,環境成為了他一再強調的話題,在他看來,北京建設和諧宜居之都的過程中,除考慮完善硬件設施外,北京地區的生活環境更應進一步提升。 打造和諧宜居面臨哪些挑戰? “目前阻礙北京建設宜居城市的癥結所在便是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北京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建筑所副所長王文賢告訴記者,過去一年,九三學社曾就北京因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展開調查,調查發現,由于城市規模持續擴大,協調發展的壓力不斷加劇。 來自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已達1972萬。伴隨著城市擴大,北京市面臨能源、交通、就醫、就學、就業、居住、治安等突出問題。 在王文賢看來,由于人口的不斷膨脹,土地后備資源不足,需求的迅速擴張導致初級資源短缺已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瓶頸。 “人口區域分布不平衡,增加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難度,更增添了建設和諧宜居城市的難度,合理分流過度集中的人口是擺在建設宜居城市眼前的一個關鍵。”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認為,就北京市內部而言,核心區、拓展區、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區人口分布嚴重不均衡,在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從京津冀地區的層面看,由于北京市與周邊省市相比發展水平、服務能力等方面優勢明顯,導致北京市對周邊要素包括人口的集聚效應明顯,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區域內人口分布嚴重不均,影響了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北京離和諧宜居之都還有多遠?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宜居北京,想要達到宜居的標準,讓居住在此的人們心中充滿幸福感,我們的路究竟還有多遠? “有專家測算,如果北京繼續保持目前的人口平均增長率,到2020年,總人口可能達到或超出2100萬,大大高于人口控制在1800萬以內的宜居北京建設控制指標。”王文賢認為,如果不對北京人口分布進行有效引導,北京在面臨巨大人口壓力的同時,更是難以在宜居城市的建設道路上邁進,并且會嚴重影響協調發展。 北京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趙義坦言,從目前的情況看,實現總體規劃中確定的2020年人口規模目標很難。盡管北京早已著手通過新城建設緩解中心城區壓力,然而“只建房子不動產業”,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過度集中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市人大調研發現,城六區集中了全市60%以上的人口和75%的地區生產總值,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格局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導致許多新城沒有有效發揮總體規劃中提出的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產業的作用。 在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柴文忠看來,人口帶來的宜居建設壓力還體現在過度集中方面。統計顯示,保護古城是北京的大政方針之一,舊城區(主要指二環以里)人口疏解是古城保護工作的基礎,近20年來,疏解中心區的人口壓力,一直是北京城市發展的一個主導方向,“十一五”期間,北京舊城內需要疏解的人口約為20萬,即平均每年疏解4萬人。“但實際上,過去兩年從4個城區疏散的居民不足1.5萬人。”柴文忠指出,由于規劃是以改造與發展中心區為導向,大量房地產項目涌入舊城,使中心區建筑密度越來越大,人口密度也越來越高,使北京城市危舊房改造帶來的人口疏解一定程度上被抵消,古城保護日益困難。 未來五年應從哪些方面去完善? 找出癥結所在,如何對癥下藥,為建設和諧宜居北京,為市民的幸福生活而共同努力,成為當下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綱要(草案)》,未來五年將堅持舊城整體保護原則,加大政府投入,積極調動全社會積極性,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社會力量參與老字號、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會館等修繕、保護和利用。同時將有序疏解中心城人口,加大文保區域疏解力度,加快建設定向安置房,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為外遷人口提供便利服務。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為方便遷往周邊區域人口的生活,應努力提升周邊區域建設水平,首先是醫療與教育等基礎設施配套。“北京的醫療與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中心城市的優質醫療與教育資源過度集中,未來需要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衛生事業,鼓勵優秀醫生到基層工作,讓老百姓不再一生病就往大醫院扎堆。”夏學鑾建議,可以參考房山等地區與市中心重點小學聯合辦學的模式,將優質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向新城轉移。 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同時建議,在大力推進“一城一業”的同時,未來可以規劃開發城市中的非主干道。同時大力發展公交事業和城際快軌,形成環城市發展的交通模式,分散中心城市的交通壓力,減少擁堵。而《綱要(草案)》強調,將建成京滬高鐵、京石客專、京張城際、京唐城際等,實現北京與周邊主要城市間高速通達。 “優化環境,讓百姓生活更加方便是北京建設宜居之都的目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環境監察員王維平分析,就目前來看,北京的客觀條件既有適合居住的條件,也存在尚待完善的地方。他認為,北京地理位置優越,基本沒有人為或自然災難,以此為前提,環境是否優秀成為衡量城市是否宜居的標準。 王維平建議,在北京建設宜居之都過程中,除考慮完善硬件設施外,可對北京地區的生活環境進行美化。“北京綠化面積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仍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綠化質量,減少噪音、輻射對居民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環境優秀是建設宜居之都必不可少的條件。” 建言 協調產業布局、疏解中心城區功能 北京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常委、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建筑所副所長王文賢 北京2004版總體規劃提出,逐步疏散以舊城為核心、占地約108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未來新增功能和產業主要向新城布置,但規劃實施五年以來,中心城區建設密度和空間擴張的規模在日益增加。 北京必須加強產業發展的空間聚集與引導,注重產業布局的全市協調,統籌各區新增功能,防止分散、低效發展造成浪費,向心式發展加劇中心城區擁擠。 新城發展有“住”也要有“業” 北京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趙義 新城發展,不能只有“住”沒有“業”,相關部門在新城蓋起一棟又一棟住宅的同時,更要考慮產業的配套和從城區疏解出的企事業單位能否過去。應將人口問題作為“十二五”時期的重要因素統籌考慮;將人口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合理銜接,防止人口無序過快增長,合理控制中心城區建設規模,處理好新城“建城”和“興業”的關系,探索“產居掛鉤聯動”的政策措施,使新城住房建設與中心城區疏解的企事業單位、產業和就業、拆遷安置掛鉤,以更好地發揮新城作用,有效緩解特大城市人口、資源、環境、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壓力。 以就業引導人口轉移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 應該探索建立人口預警機制和實有人口數據庫,加快建立流動人口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人口服務管理的信息化、精細化水平。 同時,探索建立京津冀人口有序流動機制,加快推進京津冀區域在基礎設施布局、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方面實質性合作的開展,以產業就業引導人口轉移疏解。并通過加快新城建設,將優質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設施適度向新城傾斜,調控戶籍政策,如新增遷入人口戶口優先落在新城。 同時構建覆蓋全體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對外來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務,推動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保障低收入百姓生活、維持物價穩定 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環境監察員王維平 我們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離不開收入的穩步增長,一定要跑贏CPI,這是幸福的物質保障,物價問題同樣應成為北京建設和諧宜居之都考慮的重點。只有維持相對穩定的物價,百姓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實惠,生活才能更加愜意。北京建設和諧宜居之都,應在物價和居民收入方面有所體現。這種體現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可通過補貼的方式保障低收入百姓生活水平,此外,還應對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物價進行適當控制,以應對物價上漲。 商報調查 宜居與人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百姓最期待的和諧宜居之都與哪些指標相關?為此,本報聯合搜狐網做了獨家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居住環境、經濟發展狀況、交通基礎設施是北京市民最看重的幾項指標。 商報摘錄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北京城市發展戰略布局總體架構已經確立,開始進入調整完善的關鍵階段。” ●“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首都的發展與城市性質和功能相協調。” ●“切實提高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著力優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進舊城保護與發展。加快推進新城功能完善和新區發展,更加注重薄弱地區發展提升,加快城市空間格局由功能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區域共同支撐轉變,塑造城鄉一體、多點支撐、均衡協調的戰略發展格局。” ●“‘十二五’時期,要順應廣大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實施‘人文北京’發展戰略,更加注重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把提升公共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進‘大民政’建設,切實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制度與政策安排,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為勞動者創造充分就業機會。” ●“讓每個家庭都有可靠的保障。” ●“全面實現廣大市民住有所居。” ——摘自《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編輯:jad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